张苏(1901年-1988年),原名张若增,号希贤。张家口蔚县南洗冀村人。
1923年8月,张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积极投身到爱国学生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中。192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7月到1933年8月,他先后在榆林、蔚县、张家口、温州、北京等地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特别是在1929年1月到1930年,根据党的指示,张苏回到家乡,担任蔚县教育局局长期间,他一方面办起蔚县师范,介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蔚县任教,一面以教员、局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张苏是蔚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31年7月,张苏在张家口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英勇不屈,严守了党的机密,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933年8月,张苏参加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不久,又奉命南下福建,参加国民党进步人士筹备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张苏又重回北方,先后在宣化二中、北平女中、北平商业学校和北平二中任教,继续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革命理论。1937年3月,张苏受党的派遣,到西安担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从事西安红军办事处与西北军的联络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苏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奔波在抗日前线,投入到动员抗日和开辟抗日根据地及民主政权建设工作中。张苏先后担任阜平县长、蔚县县长、涞源县长、七县行政委员会主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实业处处长等职,一直参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张苏在抗战初期身兼数职,一切工作有条不紊。为了打破日寇的经济封锁,1938年春到1943年春,张苏主管晋察冀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期间,从边区实际情况出发,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组织领导工作。
1945年11月,张苏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根据当时战争形势,决定撤销冀晋行署和察哈尔省,建立北岳区,张苏任北岳区党委委员、行署主任兼财经办事处主任。他领导广大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发展边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并为支援解放战争征集调动了大批财力、物力和人力。1948年12月24日,张家口重新获得解放,张苏任张家口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张家口迅速建立了革命秩序,恢复了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平津战役。察哈尔省重建后,张苏任省政府主席。
1952年1月后,张苏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华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法安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1962年11月到1966年8月,张苏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在这期间,张苏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一起,积极开展检察工作,同严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共财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强干部的法制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苏蒙受不白之冤,受到长期迫害。1978年2月,党中央为张苏彻底平反。3月,张苏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检察机关重建后,张苏继续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苏先后当选为党的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7月22日,张苏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党中央对张苏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