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主折鞭”的古疆场,是指重庆市今之合川区(原合川县)东郊的“钓鱼城”。
听说,这是一个“改写”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
中国人称之为“元宪宗”的蒙古帝国第三代大可汗蒙哥,御驾亲征,恨恨而死在久攻未克的钓鱼城下。于是,西征两河道域,已经洗劫了巴格达,占领了叙利亚,正拟进军北非的旭烈兀,进攻南宋湖北鄂州(今武昌)城的忽必烈,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的塔察儿,纷纷撤调主力军回蒙古高原,在蒙古贵族间铺开了争夺大汗宗主职位的持久战争。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征听从此呈现转折,走向颓势。
“天主折鞭处”
成吉思汗(元太祖)曾越过高加索山脉,深入南俄草原,打败俄罗斯诸侯联军;窝阔台汗(元太宗)的部队征服了除诺夫哥罗德之外的俄罗斯各国,横扫了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中欧诸国。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抢掠屠戮,一片狼籍,所以教皇格里高历惊呼为天主的“罚罪之鞭”。蒙哥大汗的死地钓鱼城,以其延续宋祚20年,缓解了欧亚战祸,小产了蒙古劲旅对非洲的征服,被世人被作“天主折鞭处”。
1234年,南宋与北蒙团结,夹击灭金后,南宋发兵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动员进攻,宋蒙战争全面发作。1241年,蒙军攻占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疆场(另两个为京湖疆场——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疆场——今淮河道域一带)中遭蒙军践踏最严重的一个地域。1242年,宋理宗调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任四川抚慰制置史兼重庆知府,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余玠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办法,囊括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救助,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1243年,余玠采用他招徕的播州(今遵义)贤士冉珃、冉璞兄弟发起,遣冉氏兄弟筑钓鱼城,移合州州治、石照县治于其中。钓鱼城筑于今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抱,城分内、外,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俨然兵家雄关。城约2.5平方公里,有大片境地和丰硕的水源,周围山麓也有很多可种田地,这使钓鱼城具备了持久坚守的必要地理前提以及易守难攻的特点。(导游介绍说,那时城内守军有四到五千人,军民共两万左右,“春则出屯旷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钓鱼城因此成为四川整个防御体系的一个节点和最为结实的碉堡。
1257年,蒙哥大汗决定动员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亲率蒙军主力攻四川,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篡夺四川后再顺江东下,与诸路蒙军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军4万人分三道入蜀,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逼近合州。蒙哥遣南宋降臣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合州守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度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营。3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7日,蒙军攻“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抨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城墙、城楼多为旅行公司的仿成品,唯“一字墙”和“水军船埠”故垒萧萧,隐然可见当日情形)。9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这一天,蒙古东路军史天泽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蒙军于4月22日重点进攻护国门。24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铺开鏖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退……
50多年来,蒙古铁骑在亚欧大陆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所向披靡。蒙哥大汗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有南宋守将投降而容易到手,不期这个钓鱼城却久攻不下,蒙哥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以为,屯兵坚城之下不如留少量部队围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一向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不愿示弱,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终未采用术速忽里的发起,决意继续攻城。
6月,蒙军先锋总帅、骁将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守将王坚率兵拒战。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退却。亡金降将汪德臣,不知是建功心切,仍是仗着身经百战的智与福,单骑至钓鱼城下劝降,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伤,旋即不治而死。钓鱼城久攻不下,又折其上将,使蒙哥不胜其忿。
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水土不服,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盛行,情形相当严重。据《元史》纪录,蒙哥大汗于6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了说是得了痢疾。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是负了伤(西南师范大学出书社出书的画册《合川钓鱼城》自然取此说,并作有“蒙哥汗中炮图”)。
7月,蒙军自钓鱼城退却,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去逝。蒙军被迫撤军,护送大汗灵柩北还。率东路军冲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世界历史的长河因此转了弯。
从1243年二冉筑城钓鱼山,到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降元,合州5县17万军民以钓鱼城为据点,历经宝初年、开庆元年、景定和咸淳年间等巨细200余场激战,成为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的恶梦,“以一柱支半壁”,坚持抵御劲敌36年,确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古迹。
难怪抗战期间,蒋介石要在此地办中央军校的高级干部培训班,借以鼓励将军们御寇的骨气和胆略!讲了那么多,无非想说明钓鱼城在历史上的重要职位,隐含着这块地方能拒劲敌于门外那么多年,必是山河形胜、大有可观的意思。
人生几次伤旧事
事实上,钓鱼城不但是“天下重点文物庇护单位”,仍是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景物名胜区”。其山水风物之典雅柔美,与天下最有名的三大旧疆场(威海刘公岛中日旧疆场,旅顺日俄旧疆场,福州马尾港中法旧疆场)比拟,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那三个地方,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会以为很窝囊,而在钓鱼城就不会有这种压抑感。
作为古疆场遗址,这里的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船埠等。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城墙旁炮台不远处,有一碾火药的石碾,似可闻到炸药味;石碾真假难说,碾盘、碾道应该是古人所凿。二是兵工作坊“九口锅”,铁灰色的一大片,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圆型的柱础和制造火器的锅状凹坑清楚可见,坑中积水如镜,倒映天光云团,似有雷电孕育,并无飞鸟留影,启人遐思。不难想象,36年攻守之间,既有楚医生屈原《国殇》中描写的那种短兵相接的悲壮,也有唐人李华《吊古疆场文》所描述的“主客相搏,山河震眩”、“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那种惨烈。
对于这些血风腥雨的争战史,我们应该怎么看呢?钓鱼山的摩崖石刻给了我们三种答复。
一种是入世的“现实主义”的。如前面提到的蒋介石的题词;另有此前1927年春陈毅游钓鱼城的题诗,后两句为“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后1946年,沪淞抗日时的名将孙元良将军在此题壁,留句“伟哉我先烈,雄风播万世”。
第二种是出世的。这个地方本是渝州名胜,早在唐代,合州名僧石头僧人就在钓鱼山建立了护国寺和悬空卧佛、千佛石窟等摩崖造像,从而留下众多僧侣的行迹和文人骚客的墨宝。其中绘声绘色的悬空卧佛上方,有南宋著名学者王休题写的“一卧千古”,颇得看破尘世、无视人世鸡虫得失的禅韵。
第三种在入世出世之间,是隐士的心态。导游小姐讲,有人做打油诗批平“一卧千古”的佛爷说,“都学你睡大觉,山河谁来保?”但在离卧佛不到10米的地方,就有明代嘉靖年间合州人李尚德的摩崖诗,中有“山属大明蠲宋愤,水仍巴字叹川流”。他中了进士,将北上为官,实无意仕进,“登途已拟归来赋”。这样的人对“易姓改号”中的政治变迁是不大在意的。这种心境与刘禹锡的名句“人生几次伤旧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韦庄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是一脉相承的。既有人生苦短的慨叹,也有功业无凭的觉悟。
对于我来说,第三种比较合口胃。我一直赞赏顾炎武的人本主义态度:“有亡国,有亡全国。亡国与亡全国奚(怎么)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全国。”在这个意义上,“全国兴亡,匹夫有责”。上街不用担忧有人抢手机或电脑,用饭不用担忧米和菜有毒,小孩上学不用担忧路上被人拐走,这些比谁来当市长和总理都重要得多。
正是这种心态使然吧,游钓鱼城,我最喜爱的是两样。一是洪流池中的睡莲花,朵儿大,颜色还特别鲜艳,不是一般的红、白两种,另有金色,紫色,很多种蜂拥于田田绿叶之上,煞是可爱。二是护国寺里的一株古桂树,高耸入云,据介绍高达21米多,是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25年)所植,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要是金秋丹桂飘香的时节来此,芬芳定然如醇酒般诱人。(作者:鄢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