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国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为中华民国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和领导人。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民初三大北方军阀之一。
生平
段祺瑞祖父及叔父皆为淮军将领,且与李鸿章同乡。基于家学渊源与同乡背景,段祺瑞在1885年考入由李鸿章创设的天津武备学堂,习炮兵科。1889年毕业时,天津武备学堂择选5位毕业生派赴德意志帝国学习军事,段祺瑞获选为其中一员。段祺瑞在德国柏林陆军学院留学期间继续深造炮兵相关知识,隔年(1890年)回国。回国后,段祺瑞先短暂任职北洋军械局委员,1891年改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兼炮兵统带,曾参与威海卫之战。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灭后,1895年12月段祺瑞进入袁世凯幕府,于小站练兵,担任炮兵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成为袁的亲信,其宦途也跟随着袁世凯扶摇而上。
1899年,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开赴山东省镇压义和团;1901年,段祺瑞升任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因袁世凯升官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武卫右军更名常备军移驻保定;1902年6月,段祺瑞升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负责北洋新军所有编装与训练任务。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决定设立练兵处,统辖新军训练,同年12月袁世凯兼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因袁世凯推荐,段祺瑞升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此时段祺瑞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亦被称为龙、虎、狗;王为龙,段为虎,冯为狗)。1904年,段祺瑞兼任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署理;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驻军天津马厂,同年进行的河间秋操演习段祺瑞担任北军总统。1906年,段祺瑞改任陆军第三镇统制兼北洋武备学堂督理,1906年3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汀洲镇总兵,段祺瑞虽南下赴任,但保留陆军军官学堂总办职务;段祺瑞在北洋军系影响力是基于他长期主掌军队训练及养成,新军逐渐编练成形的同时,段祺瑞也逐渐在军队中植入属于他专属的伦理性影响力。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一度失势,遭清政府下令“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临别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则在同年12月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淮安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将段祺瑞召回北京,10月25日段升任清军第二军军统;第二军随后开拔南下与第一军(军统冯国璋)一同清剿革命党,清廷增封段祺瑞为湖广总督。由于袁世凯与革命党间持续进行谈判,南下清军并未尽全力扫除武汉当地之敌;待11月13日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取得职权后,段祺瑞除湖广总督之位外会办抚剿事宜;由于冯国璋攻克武汉三镇进度过顺,11月28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调任第一军军统,第二军军统换由冯国璋担任。12月5日,段祺瑞下令第一军退出汉阳,开始进行南北议和,革命军黄兴、孙文等同意,倘能促使宣统退位,可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军五十位将领联名发布徐树铮起草的《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向隆裕太后逼宫,不久,段祺瑞又发表《乞共和第二电》,直接挑明“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吓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优待条件,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同时出任陆军总长。
1913年7月,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组成段祺瑞临时内阁,调兵镇压二次革命;12月陆军总长一职由周自齐接任。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镇压白朗起义。
1914年2月,袁世凯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职,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贵、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1914年5月,袁世凯增设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试图收回由陆军部主控的军权,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段祺瑞因不满这个调任,在陆军总长一职任内主要业务都由亲信徐树铮定夺;1914年,日本军队占领青岛,段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4年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的不和日趋浮上台面;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祺瑞告病辞职,赴西山养病;其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宪帝制时,段表示不拥护帝制。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邀请段出山任国务总理,最终段祺瑞回任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6月袁世凯病逝,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之后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于天津马厂誓师镇压。在继任的冯国璋总统任期内,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与冯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8月14日,对德国及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一战,并派华工到欧洲,及换取列强对中国如大国的待遇。于1917年11月22日辞职。
1918年3月22日复职。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大总统的任期届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与冯约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通过安福系继续在幕后操纵政权。1920年7月在直皖战争中失败,退隐天津。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统令,废除断续运行12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中华民国临时参政院替代之。
1926年3月18日,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鹿锺麟驱逐,避入东交民巷法使馆。后联奉军不成,20日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日本军队占领中国东北,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民族操守。
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享年71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主条目:第一次段祺瑞内阁和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改组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诒决定),参谋总长王士珍,审计院长庄蕴宽。1916年6月30日改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唐绍仪(唐未到前由陈锦涛兼署,9月唐抵达,因督军团通电反对,旋即辞职,伍廷芳接任),内务总长许世英,财政总长陈锦涛,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海军总长程璧光,司法总长张耀曾(张耀曾未到前由张国淦兼署),教育总长孙洪伊(次长吴闿生代理,范源濂继任总长,孙洪伊改任内务总长,原内务总长许世英改任交通总长),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汪大燮、内务总长汤化龙、财政总长梁启超、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国会(安福国会)成立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内务总长钱能训、财政总长曹汝霖兼,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机密院院长曹泾沅。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为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以中国权利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给中国的条件离苛刻很远。
西原借款所得款项,日后用于财政性支出占65.22%,军费占总支出占25.40%。
中日协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中国则面临沦为日本附属国的局面,不过当时许多中国人的判断是日本会比苏联给中国更好的条件,因为八国联军时日军良好纪律及日俄战争前后中日友好的印象还深植于当时中国人的心中。
轶事
段祺瑞笃信佛教,平日多半吃斋、念佛、朝夕烧香、礼佛,能解《金刚经》、《法华经》。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与其子段宏业、侄子段宏纲皆是围棋高手。据说段祺瑞少年时曾与刘铭传下过围棋,段祺瑞执政时资助过大批围棋好手(包括顾水如、吴清源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段祺瑞长子段宏业是国手级的大师,段祺瑞屡战屡败,故往往生气不语,皆是由段宏纲劝解。
段祺瑞爱小小打麻雀,赌注不大,但亦是麻雀高手,往往一夜多胜。
段祺瑞之后统治中国的蒋介石,自称在保定读军校时,军校总办是段祺瑞,故蒋介石自认为“段祺瑞学生”,亲自致赠礼金,加上同样反共,故段祺瑞晚年与蒋介石关系不差。
评价
后人评论段祺瑞者甚多,有支持的学者[谁?]赞扬其品质高尚,爱国有心,组织才能非凡,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政权。虽为军阀,但人格正面,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无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享誉于世。也有人[谁?]骂其军阀习气,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倾心权术,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喜用私人为将领。
1924年3月,北京大学纪念25周年活动中,大学生进行国内大人物票选,段祺瑞与胡适同居第四名,前三名为孙中山、陈独秀和蔡元培。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着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发动学生抗议,北京军警镇压请愿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说法认为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根据当时新闻档案,段祺瑞根本没有去“三一八”惨案现场,也没有出现在“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并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
国民政府褒扬令︰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概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功硕望,薄海同钦。兹闻在沪溘逝,老成凋谢,惋悼实深,应即予以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此令!
终身悔恨枪杀学生
段祺瑞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包括吴清源),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还好打牌;段祺瑞喜用私人,刚愎自用,在军事上并无出色战功和理论,有非凡的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和军事手腕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先生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后人评论段祺瑞者甚多,有挺其者品质高尚,爱国有心。有骂其军阀习气,倾心权术,迷信武力。
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民国十五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