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萧克将军,1908年出生于湖南嘉禾。16岁参加国民革命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先遣长征浴血甘溪
1932年10月,萧克调任红八军军长,到达井冈山下的永新县高桥。
萧克任红八军军长时刚刚24岁,但已是战场数年,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第四次“围剿”,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变过去长驱直入的战法为步步为营的“堡垒战”。即使在此种情况下,萧克依然成功地指挥了官田战斗、于田墟战斗、梅花山战斗、沙市战斗等十数次战斗。1933年6月,湘赣红八军改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秋,敌人开始了对湘赣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整个中央苏区全面失利,形势越来越显得严重。1934年7月23日,已由湘赣红十七师、十八师以及十六师合编而成的红六军团接中央军委命令,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湖南中部进发。此行目的,萧克以后从任弼时和周恩来的谈话中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在中央红军不得已撤离江西根据地之前,需要派出两支部队进行探路和引敌的任务。红六军团便是其中之一。红六军团的任务是穿越贵州,到湖南中部寻求与贺龙的红三军联络,并建立新的根据地。今天看来,他们无疑担当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
8月7日,红六军团全部9758人于下午3时由江西遂川横石悄然出发,踏上西征之途。4日4战,连续突破国民党围剿军4道封锁线,进至湖南桂东寨前圩。12日,在此召开誓师大会,正式宣布编制序列及领导任命。萧克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军团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10月1日,辗转数战的红六军团突入贵州,在施秉、黄平间击破国民党黔军的防堵,强渡大沙河。袭占旧州。
当时黔敌与湘、桂两敌相比较,黔敌是薄弱的。我军为争取红二、六军团早日会师,以甘溪、施秉、余庆一线为前线阵地,逐步向石阡、印江方向推进。红六军团是中央红军之前担负着开路任务的。当时的国民党很清楚,红六军团一旦和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无疑于如虎添翼。蒋介石尽一切可能调动各方面的军队对付红六军团,前堵后截,空中轰炸,两面夹击。进入贵州,萧克手上连一张能够指挥行军作战的军用地图都没有。面对延绵无尽的大山和陌生的道路以及敌军无休无止的追击,红六军团只能夜行晓宿,绕开大路走小路,甚至走完全没有路的高山密林。马匹和重装备几乎丢光了,而供给又严重不足。红二、六军团之间的距离越近,敌人的包围堵截就越是疯狂。所以,红六军团进到贵州石阡地区的时候,也是战斗最激烈残酷的时候。
1934年10月4日,红六军团到达乌江边的猴场,接到中央军委电报:桂敌现向南开动,二军团部队已占印江,六军团应速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不得再向西移。
遵照军委命令,萧克率部从猴场掉头向东北前进,准备经石阡到江口,与在黔东的贺龙二军团会合。然而在事实上,这时的桂敌不仅没有向南开,而且和湘敌一起,按照三省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正星夜向石阡调动。
一条小河蜿蜒流向古老的石阡县城,沿着小河还有一条石板铺成的大路也通往县城。红六军团决定先走一段石板路,在不到石阡城的地方跨过那条小河,然后爬上山,绕过县城。由于是夜间行军,部队在前进的方向摆上了路标。军团政治部保卫局局长吴德峰是近视眼。他本来有一匹马,但当时他爱人戚元德怀孕,吴德峰就让她骑在马上,自己拉着马尾巴走。过了河他们没有看见路标,就一直朝石阡县城走了下去。上山以后大家发现吴局长不见了,赶快去追,才拉住马头把他们拽了回来。
7日凌晨,红六军团先头部队进至石阡县东南的甘溪。
此前一天,湘敌李觉率6个团抵达石阡县城;桂敌廖磊由大地方入坪山一线;黔敌王家烈部在石阡边境紫荆关、龙溪等地进行围堵。一条预置的网悄然拉开。甘溪犹如一个四面环山的井底。这是一扇随时可能被杀戮之手关闭的门。
上午10时,红军前卫营到达甘溪镇东街头,到后便开始分配各部宿营地。后勤在街上埋锅做饭,部队准备休息。这时发现几个人牵着狗沿大路向镇子里走来。红军迅速采取行动将这几个人挟持到碾房中。经审问,得知遭遇桂敌主力。廖磊所率十九师的前哨已至甘溪东北。
霎时战斗打响。敌人不断涌来。一个骑在马上的指挥官被一枪击毙。但如蜂而来的敌兵很快爬满了甘溪周围的山头和高地。我军只能就地展开,利用房屋树木甚至桌椅板凳作为临时阵地。枪弹如蝗。源源赶来增援的敌兵不断如蚁。被围困的红军左冲右突,血浸大地。
部队被截为三节,首尾不能相顾。军团参谋长李达带一部分拼死外突,终于撕开一个缺口向不知方向的地方而去。这支部队在深山中转悠数天之后,竟奇迹般找到了梵静山下的贺龙。李达并不认识贺龙。
但双方部队在一番观望之后,李达就着膝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过去,贺龙便来了。贺龙听说六军团的处境后,二话没说,立即派部队去接应。这给李达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而当时的军团长萧克仍指挥部队处于激战中。防守在东街的红五十一团部队,殊死拼杀。负伤的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至约天黑时分。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在政委王震带领下,从山间小路向外转移。大部人马欲趁敌无法看见时从山腰一条废弃的笕槽通过,不料笕槽承受过多的人时突然断裂。响声引发对面山坡的枪声,于是桂军开始在黑暗中疯狂扫射。数百名红军官兵在此牺牲。
万分危急之中,萧克找到一位猎户带路。这位名叫刘光荣的猎人知道一条狭窄的山道,20多年前还有人马通行,如今已是梢林没顶。队伍在黑暗中潜行。看不见路,后面的人拉着前面人的肩膀走。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不见星月。只有粗重的喘息声和不时跌倒者枪托磕地的沉闷响声。远近的山头上都是敌人。那一刻萧克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精神极度亢奋之中。多少次生死决战,枪林弹雨,他惯于打冲锋,几乎总是向着敌人冲杀,还从没像今天这样被敌人团团围困。个人安危可以置之度外,但他是一支独立行动的军队最高指挥官,全军成败系于一身。
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被截为数段。湘、桂、黔3省敌军以24个团的兵力将这支远道而来的部队死死围住。为保存有生力量,军团决定分散游击,以便寻机突破围堵,通过石镇大道,与红二军团会合。萧克、王震、任弼时等军团领导人于10月10日在镇远、施秉的途中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告甘溪战斗的经过和不利处境,建议12日后由萧克、任弼时率十七师,王震率十八师,分两路纵队,以灵活的游击方式行动。自此开始在崇山峻岭中与敌连日周旋。
红五十二团由十八师师长龙云率领,担负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经过一昼夜苦战,使主力得以南撤。第二夜,红五十二团决定向主力撤走的方向突围。不料部队正集中作撤离动员时,突然又被包围。复又苦战。找到一位向导带路,谁知这个乡公所的文书带着五十二团在大山中转悠了一天,最后竟爬上了三面临河一面绝壁的绝地困牛山,钻入了湘桂黔敌军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