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袁世凯出生于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即1859年9月16日)未时。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如袁世凯等人将来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民国成立,袁氏当选首任大总统,甚至于1916年称帝,但终归失败。
袁世凯年轻时失意科场,22岁弃文从军,投奔嗣父的至交、淮军将领吴长庆。
在朝鲜崭露头角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譁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征朝鲜半岛。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4年朝鲜半岛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为“事大党”及闵妃所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朝鲜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朝鲜大臣,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新军及清末政局
袁世凯自1895年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起家,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
1898年戊戌政变前,光绪帝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兵变,出兵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控制燕京政局。袁却将这一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失去朝廷政权并遭软禁。然而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慈禧后党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紮于北京附近的众多部队。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斥教行为,引起欧洲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义和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身为封疆大吏的袁到任后,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对拳民大力镇压,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由鲁逃往燕京、天津一带,慈禧太后以民气可用,故纵容义和团继续排外。翌年爆发了八国联军战祸,山东省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督办新军、建立学校、奖设工商等,第一支中国新式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凯任朝廷中央练兵处会办,编练新军。
1907年丁未党争中军机大臣瞿鸿禨被罢免,林绍年请辞,因而袁世凯与张之洞替补调入中央,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但同时也让袁世凯疏远军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醇亲王载沣摄政。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认为袁世凯出卖百日维新派,致使兄长光绪被慈禧太后软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时势不祥,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政治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抵燕京,16日组织新内阁。其成员是: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寿。并以胡惟德、乌珍、陈锦涛、杨度、田文烈、梁启超、谭学衡、熙彦、梁如浩、荣勳分任各部副臣。
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武装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而革命党人亦认为袁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领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凯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帅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幼帝溥仪退位,清朝于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袁世凯在北京外交部迎宾馆就职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是2月29日发生北京兵变,袁藉口兵变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强交涉,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譁。革命元勋孙文、黄兴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杀,袁世凯则予否认;并且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涉嫌教唆杀人,并无袁世凯本人授意之直接证据。7月,孙文组织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遭到失败。
10月6日,国会在军警压力下,被迫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之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此刻中国虽名共和,袁却有世袭天子的无限权力。
袁之《大总统选举法》规定:
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完全享有公民权,年满四十岁以上并居住国内满二十年者,有被选为大总统资格。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亦无限制。每届应行选举大总统之年,参政院认为政治上有必要时,得以三分之二以上参政同意,即可连任,无须改选。大总统继任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候选者三人,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国玺,密藏于大总统府内金匮石室。金匮钥匙由大总统掌管,石室钥匙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及国务卿分别掌管,非奉大总统命令,不得开启。选举大总统之日,由现任大总统交选举会选举。选举会由参政院参政和立法院议员各五十名组成,由大总统召集之。
这实际上是满清“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遗诏指定继承人”(“大总统继任人由现任大总统推荐候选者三人,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国玺,密藏于大总统府内金匮石室”),“连任总统不用选举”(参政院参政均由大总统任命,并非民选)和“选举会代议选举新总统”的一个混合体:
根据袁法,总统连任只要参政院三分之二同意即可,也就是说一旦成为总统,可以不再通过人民投票而成为终身总统。
只有选举新总统时才需要选举会。选举会由参政院参政和立法院议员各50名组成,其中参政院参政均由大总统任命,并非民选,只有总共275人的立法院议员是各省民选的。但是,50名能进选举会的立法院议员又是由大总统召集,大总统完全可以只从275人中召集最服从自己的前50名议员,因此就是连新总统选举,也很难说是民选。
根据这个选举法,袁世凯若想成为终身总统,并且指定自己的三个儿子之一继承大位,已无法律上的障碍。但后来袁世凯仍然废除了这部袁法,悍然称帝,成为纯粹的终身帝王,并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世袭帝位。
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协约国)为理由,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同盟国)在山东胶州湾的租界地,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带,中国政府无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美国政府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其主要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胁迫之下,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第一至第四号,共一十四条,并于5月25日完成签字,5月9日史称五九国耻。(二十一条中第五号第一款: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等项顾问。此一条袁世凯未直接同意,后由北洋段祺瑞执政时通过。)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将南满洲、山东胶州湾、东部内蒙古、福建等地的诸项权益以法律形式割让给日本,使以上诸地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沦为日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为日后日本全面侵占东三省创造了便利条件。
洪宪帝制
中华帝国实际用国旗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权,为民国初年唯一之军事强人,至其解散国会,取消约法之后,大总统之权实已形同皇帝,然袁氏心中仍有称帝之野心。1915年8月,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大总统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教授对于中国国体之分析报告亦遭有心人士断章取义,以创造支持君主立宪的舆论。
声称民意代表支持袁世凯即帝位的民意团体愈来愈多,代行立法院权限的参政院起草“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由全国选出国民代表1993人。民国四年12月11日上午9时,这1993个国民代表就国体变更投票。蔡东藩的《民国史演义》,有如下的描述: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时,参政院中,召集全国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申决国体投票。各参政员全体到齐,只有黎元洪请假未到,院外大排军警,看似欢迎代表,实是监督代表。那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晓得什么玄妙,一个个鱼贯而入。到了会场,但见中间拥着两个大匦,左匦上贴着君宪两字,右匦上贴着共和两字,当有一班招待人员,与各代表附耳密谈。各代表均唯唯从命,大家领票照书,均向左匦投入,至开匦验票,左匦中一纸不少,足足有一千九百九十三票,统是赞成君宪。右匦中当然不必开验,便照例宣布:大众呼了三声“帝国万岁”。参政员杨度、孙毓筠,就乘此提议道:“全国代表,既一致赞成君宪,应即奉当今袁大总统为皇帝。”大众拍手赞成。杨度、孙毓筠又道:“本院由各省委托,为全国总代表,尤应用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大众又一齐拍手。于是推秘书员起草,那秘书员成竹在胸,才高倚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读毕,大众无不赞成,即刻通过,复齐呼“皇帝万岁”三声。自九点钟起,至十一点半钟,已经手续完备,大众当即散会,回寓午餐去了。下午一点钟,秘书员已缮好奏摺,即刻进呈,哪知奏摺才呈,申令即下,却教他另行推戴,把那推戴书发还。还要装腔……”
“……杨度、孙毓筠二人,已预知申令即下,早已约定各省代表,再行到会,恭候圣旨。各代表似傀儡一般,随拨随动,到了傍晚,仍至参政院会齐。果然九天纶綍,宣布下来,大众恭读一遍,都有些疑惑不定。但听杨度宣言道:“大总统盛德谦冲,所以有此申令,但全国民意,既趋一致,大总统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再用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大众复随声附和,仍推秘书起草。不料十五分钟的时候,便拟成二千六百多字的长文。圣主出世,应该有此奇才,曹子建且当拜倒。是时电灯四映,云集一堂,复由秘书朗声宣读,大众模模糊糊的听了一会,无非是什么功烈,什么德行,十成中只解一二,也都赞成了事,乃宣告散会,立即缮成第二次推戴书……”
最后,袁世凯接受了第二次推戴书,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准备登基称帝,并改年号,来年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袁世凯在准备称帝以后,发了不少的命令,其中:
12月15日策令,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固辞,申令不许。
12月16日申令,清室优待条件,永不变更,将来制定宪法,继续有效。(因清室内务府咨照参政院,赞成袁氏称帝,乃有此令。)
同日申令,特任溥伦为参政院院长。(黎已封王,故改任清宗室溥伦以示羁縻。)
同日串令,关于立法院议员选举事宜,迅速筹办,准于来年以内召集。
同日教令,修正政事堂组织令,凡发布之命令,由政事堂奉行,政事堂钤印,国务卿副署。(与清制内阁奉上谕同。)
12月19日申令,着政事堂饬法制局将民国元年以来法令,分别存留废止,悉心修正,呈请施行。
12月21日策令,特封龙济光、张勳、冯国璋、姜桂题、段芝贵、倪嗣冲为一等公,汤芗铭、李纯、朱瑞、陆荣廷、赵倜、陈宦、唐继尧、阎锡山、王占元为一等侯,张锡銮、朱家宝、张鸣岐、田文烈、靳云鹏、杨增新、陆建章、孟恩远、屈映光、齐耀琳、曹锟、杨善德为一等伯,朱庆澜、张广建、李厚基、刘显世为一等子,许世英、戚扬、吕调元、金永、蔡儒楷、段书云、任可澄、龙建章、王揖唐、沈金监、何宗莲、张怀芝、潘矩楹、龙觐光、陈炳焜、卢永祥为一等男,李兆珍、王祖同为二等男。
同日策令,特任陆徵祥为国务卿,仍兼外交总长。
12月22日策令,追封赵秉钧为一等忠襄公,徐宝山为一等昭勇伯。
同日申令,永远革除宦官太监等名目,内廷供役,改用女官。
袁氏称帝之举受到大部份北洋军人反对,包括袁氏心腹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实已无以为继。
蔡锷在艺妓小凤仙协助下秘密逃出北京,联同云南的军人于云南组织护国军,于1915年12月25日起兵讨袁。接着,各省接连宣布独立,随着帝制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袁氏尽失人心,只得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号,称帝仅83天。取消帝制帝号之余,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欲续任大总统亦不可得,在重大打击及膀胱结石交煎之下,于6月6日还未及宣布卸下大总统职务而羞愤病故。北洋政府根据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河南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工程持续近两年,耗资70余万银元,建成后的墓园称“袁林”,位于洹水北岸,占地近140亩。
袁世凯最后决定称帝,与其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帝国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国”。但毕竟袁克定无法逼迫袁世凯称帝,袁世凯自身的专制帝王思想是其称帝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