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 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亲历了讨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陕甘回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然在中法战争马尾海战后,以钦差大臣之名重整湘军督办福建、台湾海疆防务期间,壮志未酬病逝于福州,享年 73 岁。
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遍读群书,留意水利、农业,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在征讨阿古柏时,光绪帝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人物生平
左宗棠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从小跟随祖父左人锦饱读诗书。
19岁,左宗棠入学长沙城南书院,师从山长贺熙龄,“寻绎汉宋儒先遗书,讲求实行。”。博览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收藏的书籍。后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入赘湘潭黄荆坪辰山桂在堂周家,妻周诒端。同年左宗棠捐银钱为监生,后考取举人。此后力图进士,参加会试,三次不中,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时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他目睹时艰,在其居室为联自励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在醴陵渌江书院主讲17年,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他书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后,将他视为奇才。后入陶澍幕府,并与陶结为亲家。
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为平定太平军筹划,张亮基三顾茅庐,但左宗棠不愿为其幕客,胡林翼劝了左宗棠一番,左才勉强答应。后来张亮基调往山东,左宗棠就隐居了。骆秉章为湖南巡抚,用尽手法才让左宗棠投效。骆重用左宗棠,对他百依百顺。左宗棠因而在骆幕府中出了名,连咸丰帝都知晓,皇帝于是透过郭嵩焘联系左宗棠,要左氏出来任官,攻击太平军。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升任兵部郎中。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并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克金华、绍兴等地,升任闽浙总督。
1864年,克杭州,并受封一等恪靖伯。之后致力于剿灭东南太平军残部。
1866年,在福州马尾办船厂,也就是后来的福建船政局,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海军人才。同年,改任陕甘总督,其间创办兰州制造局。后创办甘肃织呢总局。此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然而该厂从未盈利。
1867年2月,授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定“先捻后回”方略,次年参与平定捻军。
1873年12月14日,授协办大学士,次年9月18日授东阁大学士。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4月,奉命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破例免予考试,赐封进士﹐并命入翰林,但因大军在外,着原职行事。
1876年,定“缓进急战”方略,指挥刘锦棠、金顺诸军镇压阿古柏、白彦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并为新疆建省开发等预作规划。
1878年3月由一等恪靖伯,晋二等恪靖侯。
1881年2月入北京任军机大臣,10月改任两江总督。
1884年6月入京任军机大臣,9月以钦差大臣督办闽海军务。次年9月病故于福州,谥文襄。后归葬于长沙石门乡相竹村。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
读书治学
1812年(清朝嘉庆十七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14岁时,左宗棠跟着祖父在自己家的梧塘书塾读书。16岁时,左宗棠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时,左宗棠开始学习写八股文。
1826年(道光六年),左宗棠参加湖南湘阴县县试,得到第一名。1827年(道光七年),左宗棠参加长沙府试,得到第二名。
1829年(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阅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精研大清历史、地理(包括水利)、军事、经济,并且做了脚注和笔记,当时的八股文学子对他“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
1830年(道光十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因为丁忧而回到长沙府,他曾请魏源编辑了清朝开国到道光的社会现实和经世致用的论文书《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左宗棠前去贺长龄家请教,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家中藏书任其借阅,每次左宗棠去他家借书,贺长龄亲自登楼梯取书,并且不以为烦,每次左宗棠还书,贺长龄询问左宗棠心得体会“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厌倦”,贺长龄劝告左宗棠“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
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进入南宋张浚、张拭开办的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教书的人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贺熙龄教书讲究“透以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帖括”,左宗棠在这里认识了罗泽南等人,贺熙龄评价左宗棠说,“左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
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宗棠应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到醴陵渌江书院讲学,书院有学子60余人,收入微薄。不久,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途径醴陵,到安化省墓,醴陵县官吏请左宗棠写对联迎接,左宗棠写下“春……公归”,陶澍看到对联极为高兴,于是邀请左宗棠相见,“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次日,陶澍带着左宗棠周游醴陵,成为忘年之交,后来成为儿女亲家。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左宗棠离开安化,来长沙府开馆授学,女婿陶桄跟其学习,黄冕的3个儿子、周振的儿子周开锡也跟着左宗棠学习。这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因病回福建养病,林则徐的船从洞庭湖到湘江,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到长沙,林则徐派人去湘阴柳庄邀请左宗棠前来,胡林翼担任贵州安顺知府时,胡林翼给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湘阴左君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当时林则徐听说后写信请左宗棠担任云贵总督幕府,但是由于左宗棠长兄的遗子办婚事,同时还要给陶家孩子上课,因为没有前行,“西望滇池,孤怀怅结”。左宗棠接到林则徐手下的邀请后写了“湖南举人左宗棠”大红拜帖,匆匆赶到林则徐在湘江的船上,在过板时,一脚踩空,落入湘江,换完衣服,两人乘船在岳麓山下一个僻静的停泊处喝酒畅谈天下大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左宗棠后来说,“伉谈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应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这次会见中,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全部给了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时,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平定陕甘回乱
同治陕甘回变是于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大规模战乱和民族仇杀。这次战争的起因主要是回汉矛盾,战争主要表现为失去理智的民族仇杀。同治回乱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结束,持续10余年后才被清廷完全镇压。
叛乱在1862年开始,左宗棠在1867年接任陕甘总督前清军处于劣势。左宗棠首先派刘松山进攻陕北,1868年十二月,刘松山军击败以陕北为根据地的汉人武装董福祥军,董福祥遂率领部众逾十万人归降,刘松山择其精锐编成清军三营加强兵力。然后左军进攻陕西回军马正和、白彦虎等部,至1869年五月肃清陕西境内的回军。陕西回军向甘肃北路回军马化龙部的根据地金积堡撤退。左军刘松山部等部队继续向金积堡进军,表面上归顺清廷的马化龙代陕回求和不成,又重新反叛。粮尽援绝的马化龙最终于1870年十一月向左宗棠投降,于1871年正月被处死。
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1872年四月河州回军头目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年十月,清军收复西宁城。白彦虎与陕回残军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后来又逃至沙俄并最后死于俄国。1873年九月,甘肃西北部肃州回军首领马文禄在坚守肃州城两年后也接近粮尽,向左宗棠投降。左宗棠在同月处死马文禄,清军并杀死投降的回军一千多人及城内除老弱妇女外的残余回民数千人,同治陕甘回变就此告终。
收复新疆始末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
喀什噶尔由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联络回族封建主金相印,混乱中夺取了喀什噶尔,并称王,逐马木提艾来木。
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司迪克也派出金相印亲自到浩罕进行联系,想把流亡浩罕的黑山派和卓后裔请回喀什噶尔,对抗马木提艾来木。由此引来阿古柏,其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清廷尚在争论讨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左宗棠深思后,采用“缓进速决”的战略,要打算展开积极而迅速的战斗。
“缓进”,就是积极治军。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军,也剔除空额,汰弱留强。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
“速决”,就是考虑国库空虚,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因此,在申报军费预算时,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精微的计算,他从一个军人,一匹军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甲—位,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经过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为防止意外开支,留有余地,宗棠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
当时主管财政的大臣沈葆祯,一见西征军费的预算报告,金额甚钜,欲摊派给各省,从地方财政收入里抽调,可是这样一来则不易一时凑齐,有贻误战机之虞。军机大臣文祥过问,宗棠亲自去找皇帝和摄政的西太后陈述利害关系。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左宗棠同时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新疆收复后,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观看了部队的演练,见湘军纪律严明,操练得法,军火枪炮也不落后,于是说:“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当然了这种奉承话只可一听,甲午战争前大部分西方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将获胜。左宗棠同时又建“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上争议出兵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是塞防派,并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李鸿章等认为:自从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来,每年都要花费数百万两饷银,这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现在又要竭尽天下的财力去赡养大军西征,还不如依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只要他答应称臣入贡就是了。
左宗棠力驳李鸿章,他认为:如果丢失新疆,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鲸吞,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到时中国边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减,反而会大大增加。从全局来看,不战而丢新疆的后果,对内必将严重有损国威,丧失民心;对外也必将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不利于海防。以李鸿章的主张乃是误国,绝不可行。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之:“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下惠子孙万代,请陛下决策。”于是慈禧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是先安定新疆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迪化”。如果迪化城克服,“我威维扬”,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如此,“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在战术上,左宗棠分析:“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因此,“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迪化。”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1876年一年就收获粮食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
为运输军粮,左宗棠又建立了三条路线:一是从甘肃河西采购军粮,出嘉峪关,过玉门,运至新疆的哈密,二是由包头、归化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从宁夏经蒙古草原运至巴里坤。
到1876年4月出兵时,左宗棠指挥的西征军有刘锦棠所部湘军25个营,张曜所部14个营和徐占彪所部蜀军5个营,包括原在新疆各个据点的清军,共有马、步、炮军一百五十余营,兵力总数近八万人。但真正开往前线作战的只有五十余营,二万多人。
因行军其间要经过著名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流沙数百里。粮草可以马驮车载,长途运输,“惟水泉缺乏,虽多方疏浚,不能供千人百骑一日之需,非分期续进不可”。大部队行军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畜饮水难以解决,所以只有分批分期地行进。左宗棠坐镇肃州,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他把大军分作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刘锦棠走北路,金顺走南路,到哈密会齐。 刘锦棠率领西征军主力自肃州入新,至哈密行程约1700里,很顺利地进入哈密。部队各营到达哈密后,把从肃州等地陆续运往哈密的军粮再辗转搬运,翻过东天山九曲险道,分运至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很快,刘锦棠的前锋部队,已占据了距离迪化只有不足三百里的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
5月,两路会合。9月,首先攻下迪化。阿古柏部队二号首领白彦虎逃到托克逊。又攻克玛纳斯城,从而北路荡平。接着集结兵力转攻南路。第二年3月,又先后收复达板城和托克逊城。阿古柏逃往焉耆,留下他的小儿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左宗棠军又收复吐鲁番,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一说被毒杀)。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白彦虎率领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
这时,李鸿章等海防派,又运作朝廷,发出敕令:“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左宗棠看罢大不以为然,于是又上疏抗旨,据理力争。慈禧太后看罢他的奏章,被说服,于是才继续新疆收复战。
此时,沙俄又和土耳其发生战争,金顺建议乘虚袭取被沙俄霸占的伊犁。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下不打。同年八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接着收复西四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与白彦虎逃往俄国。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见此情景,住在山中的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十四个部落,也争相内附。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摄政的西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中法战争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陆防海防政策之歧见,与长久相识的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两人意见就完全相反。
1884年6月,左宗棠入北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军孤拔于8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并以新疆的前车之鉴,力谏台湾建省。
1885年正月,黑旗军和恪靖定边军先在镇南关得胜,然后以一千多人死亡的代价击退法军,夺取了谅山。此事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垮台。法国引为奇耻大辱向越南法军拨款五千万法郎表明丝毫也没有就此屈服的打算。中国方面精疲力尽,刘永福部“所存不过五百人,多方募集不过千人,攻守两难,进退失据”同时在赫德的周旋下中法一直在进行密谈,而朝鲜的甲申政变使得中国更欲快速从越南抽身。于是中法新约签订。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时的李福暂定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
左宗棠对李鸿章签订条约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的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并诬告台湾道道员刘璈,弹劾诬告刘璈十八款,使他们失去兵权并丧命。
左宗棠上书朝廷为属下鸣冤叫屈,但因为一个月后就于7月27日(阳历9月5日)在福州病故。从此,左宗棠系的湘军人马不振,以至于李鸿章的淮军自此在清廷的派系斗争中压倒湘军,控制了军事大权,一直到北洋军,都是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左宗棠趣闻
自鸣得意
左宗棠年轻时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小亮”等自称,后听闻林寿图以诸葛亮之“诸”(谐音猪)来讽刺他,之后便不再以孔明自喻了。左宗棠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便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敬老
左宗棠与一位高官聊天,正提到一桩涉及一名68岁的老人的刑部官司,左宗棠说:“此人年岁无多,犯不着再纠结官司了罢。”希望能够对老人网开一面,这位高官却开起玩笑来:“您远征天下,杀人如麻,或许也杀过这么老的人啊!”左宗棠拍桌大骂:“你把我当成什么人?战场上我杀人无数,可从来不杀伤兵、老人,就算是老人犯死罪的,我都还放过他。”说完,拂袖而去。
王八蛋滚出去
左宗棠仅有举人功名(后破格御赐“进士”),在骆秉章处为幕友时,总兵樊燮来访,樊认为左宗棠只是幕友,故拒绝行礼:“吾二品总兵,与汝四品幕僚请安?岂有此理?”左自认为骆秉章的代表人,相当有气焰,对轻慢于他的樊燮非常不悦,大骂“王八蛋,滚出去!”,樊燮气极而向咸丰帝弹劾,却因潘祖荫等人支持左宗棠,樊燮反而被朝廷罢黜。
樊燮大怒:“伊区区孝廉尔,可气焰如此!”返乡后,在先人牌位旁边,写下“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字之木牌,名为“洗辱牌”。并聘请名师教导其两子,要求两子在超越只有举人功名的左宗棠,为父报复。且命令两子有所成就前须身穿女装,以作激励:“考秀才进学,脱外女服;中举人,脱内女服;中进士,焚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后樊次子樊增祥高中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焚烧洗辱牌以告慰当时已作古的樊燮,已有后人在功名上压倒左宗棠。
骂曾国藩
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之战时,与曾国藩时常意见相左,两人多所摩擦,所以时常批评曾国藩(曾文正),后来更是进阶到逢人就骂一下曾国藩,以作为抒发,甚至遇到曾国藩的老部下,一样骂曾国藩。薛福成说:“文襄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文正。然诸将多旧隶文正者,退而愠曰:‘大帅自不快于曾公,斯已矣,何必对我辈烦聒?且其理不直,其说不圆,聆其前后所述,不过如是。吾耳中已生茧矣。’曾国藩知道时常被左骂,却改编佛教《心经》“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不放在心上。
破格进士
依照惯例,未进入翰林院或内阁者,殁后不得谥号有“文”一字,一般汉人都要考中进士,方有机会入翰林或内阁,就算是翰林或内阁成员,死后也不一定能得到“文”字谥号,所以“文”字为士大夫必争的谥号。各种“文”字谥号之中,以“文正”为最高。
1872年曾国藩卒,朝廷谥为“文正”,仅有举人功名的左宗棠以湖南话对同乡说:“曾公谥为‘文正’。我将来岂不是要被谥‘武邪’么?”不但表现其不满,也对自己无法得到“文”字谥号而自嘲。李鸿章听到此语,曾讥讽道:“刘仲璟说燕王百年后,逃不过一个‘篡’字。我说左公百年后,逃过了一个‘文’字。”
左宗棠听闻风声,却又无可奈何,竟然在1875年西征时,上表朝廷,表明自己欲回京师参加会试。当时摄政的两宫太后知道左宗棠的真正想法,于是光绪帝敕命:“左宗棠破格不须考试,直接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暂督军务,免回燕京。”所以左宗棠殁后谥为“文襄”。
左宗棠当上军机大臣后,李鸿章私下都称他是“破天荒相公”,此“相公”意为“军机大臣”,在消遣左宗棠只考取个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在“破天荒”。左宗棠逝世时,李鸿章送来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颇有相惜之意。
左公柳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清代诗人萧雄有一首名诗,专为咏颂“左公柳”而作:
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濬,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
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弈棋
左宗棠围棋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次他在官邸附近,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国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想到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家丁将那块招牌拆掉,但并未跟老人吐露身份。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见老人居然还又悬挂起了那牌子,于是生气,要拆那牌子。老人说:“先试试君艺何如?”左只好跟老人下棋,但是这次竟然三战三败,被打得落花流水。左回家睡了一夜,第二天再去,仍然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进步如此快速?
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凯旋,我就不必客气了。”左不相信,又逼迫老人对奕了好几盘,都输了。左说:“我下棋的功夫真的不如他,只是嘴巴自以为厉害而已”,心服口服,赏赐给老人许多银两。
孝廉最好
相传左宗棠为总督时,曾召集官吏饮宴,只有一个李姓同知是孝廉(举人),其他人都是进士。左宗棠自己也只有举人功名,于是打算自嘲嘲人:“李司马,孝廉功名足乎,何不取进士?”李姓同知回答:“孝廉最好。”左笑说:“谄也。余亦孝廉。”李曰:“非也。如中进士,高者为翰林,日日小楷如蝇。低者作县令,夜夜记账秤银。作举人,每三年到燕京游赏一番,如苏文定公恢弘其志气,再不济,燕都多平康之游,如苏三之佳偶矣,取苏三犹胜取进士。”左宗棠大笑:“若此,君何必为同知?无须写字秤银乎?”,李同知回答:“不为同知,岂能在公之座上乎?”左宗棠又大笑,而后推举李同知,升为知府。
左宗棠鸡
著名菜式左宗棠鸡由在台湾开餐厅的彭长贵于1952年发明,菜名只是假托于左宗棠。→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