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此刻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与众区别的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澳大利亚北移,与日本列岛、东南亚相连在一起,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分散出来,印度洋中岛屿密布,南加里弗尼亚离开美洲大陆,成为孤岛,地中海中“长统靴”状的意大利半岛磨灭得无影无踪??这是美国宇航局于1976年发射的“激光地球力学卫星”运载的文字材料,对840万年今后的地球状况作出的“谜底”。无独有偶,当人类对古老的往昔进行考查时,竟意外地“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雷姆里亚大陆。
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斗胆假设由来已久,并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切磋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地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非凡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庞大陆龟生活的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猜测,这些岛屿难道是古大陆的残余?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书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画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彼此联结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以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阿特兰提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书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思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本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并且,他还以为淹没的大陆很大概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底子上,提议将这个磨灭的“地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 ,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以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域别的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月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停发生分散、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威格纳以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降临时,发生割裂。如果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散的陆地之间分布着区别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桥”———雷姆里亚大陆基本就不大概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磨灭大陆的描画,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纪录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生意人,漂泊到南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独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生意人途经阿拉伯,前去“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别的一个阶下囚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飘泊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公里,天气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独特,但并不丑恶,他们性格敦朴,知识丰硕,精通占星术,使用奇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不同,男女同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另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命,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祝这个生意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遐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土”———阿特兰提斯,同时,也使人遐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飘泊记》中描写的鲁滨逊的独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实大概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纪录了东方抱负国———潘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生意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华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色柔美,树木、草地、花圃、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啁啾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都喜爱武术,广泛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三个阶级,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民、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富平日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广泛穿羊毛衣服,男女均配戴黄金饰品,珍贵金属矿产丰硕,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以为岛的周长快要5000公里。
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纪录,漂泊到岛上的海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淹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谓传说中磨灭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听说这个大陆天气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冒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查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块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财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纪录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
最近,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机密》中,从语言学角度切磋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
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别的地域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接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靠近。因此他以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发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陪同着雷姆里亚大陆的磨灭而烟消云散。
只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呈现,可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月。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停增大。活泼的海岭与不活泼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如何从周围的大陆中分散开来的呢?这仍是一个令人难以诠释的谜。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对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疆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这是在数万万年的地质年月里发生的。
按照板块布局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公里,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庞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怎样呢?据考查,这个变更发生的年月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连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停增长。这些迟钝不停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