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广东东莞收缴鸦片,先于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禁烟运动
早在雍正七年 (1729年),雍正帝就颁布过禁烟令,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但并没有禁绝。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西方鸦片商人仍然勾结当地官僚,千方百计走私偷运鸦片到中国。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印度鸦片专卖权。至道光十八年 (1838年) ,西方鸦片商人向清朝输入鸦片数量逐年递增,导致清朝每年全部出口的丝、茶、土产,均不足以抵偿进口鸦片的烟价,长期的鸦片贸易,造成清朝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银元枯竭,银价上涨,工商停滞,国穷民困。当时吸食者上至贵族官僚、下至贩夫士兵,随着鸦片泛滥愈演愈烈,最终引起清朝的高度重视。
道光十六年 (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对付中国。同年,英国资本家在伦敦成立“印度和中国协会”,这个协会经常向英国政府提供情报,敦促英国政府加紧侵略中国。道光十六年十月四日 (1836年11月12日),江南道御史袁玉麟奏折:
今日之弊,事事以办不动三字借口,而其尤为因循迁就者,莫如鸦片弛禁之议。……纹银出洋,诚为可虑……鸦片开禁……是撤藩篱而饲虎狼也……虽日禁兵丁,而终无净禁之日……天下之患,莫大于一发而不可收。
两广总督林则徐进言道光帝:
“鸦片流毒于天下,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 (1838年6月) ,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皇帝。奏折节录如下:
“吸食既久,则食必应时,谓之上瘾,废时失业,相依为命,甚者气弱中干,面灰齿黑,明知其害而不能已,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両。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至二千余万両。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両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両。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 (1838年12月底),清朝道光皇帝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1838年12月28日至1839年1月3日),7天之内,召见林则徐8次,每次约1小时30分。赐予林则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授以钦差大臣,查办广东海口事件,节制水师,清查鸦片来源之重任。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道光十九年正月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两人合作,积极整顿海防,防御外敌入侵。正月二十五日 (阳历3月10日),林则徐开始采取行动,发出晓谕两道,给各国夷人,说明通商之利,贩烟之罪,限期将鸦片尽数缴官,不得丝毫藏匿,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他声称法在必行。另一道系给行商,责令缴烟、具结。
英国商人总以为中国官员做事一向是虎头蛇尾,只需略事敷衍,即可了结。林则徐下令中断贸易,撤走英国商馆中的华人买办和仆役,并派士兵包围商馆,并下令:和洋人交通者即汉奸。义律得知消息,于道光十九年二月十日 (1839年3月24日) 自澳门赶至广州,与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馆里六个星期,与外界交通隔绝。3月27日,义律屈服,直接向林具禀,愿将英国人经手鸦片悉数清缴,同日布告英国人遵照,总计共有鸦片20,283箱。其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箱,宝顺洋行上缴鸦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箱。林则徐请示过道光帝之后,在虎门挖了三个大坑(每个长150英尺、宽75英尺、深7英尺)。四月二十二日 (阳历6月3日),实行销毁,历时22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