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公元1911年(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开始,至1912年清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国内各民族间关系等有重要的影响。
革命党:推翻满清
革命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共进会、文学社、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等。同盟会中还有丈夫团等小团体。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地区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省开展活动,文学社在湖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各革命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有孙文、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太炎、陶成章等。
四大寇和关景良(1890年摄于香港)。四大寇前排左起:杨鹤龄、孙文、陈少白、尢列。后立者关景良并不是四大寇之一。
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
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能煽动民众反满情绪,更重要是能最大程度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政治制度,进行什么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待革命成功后,再作考虑。
首届内阁的诞生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首届内阁成立。内阁以庆亲王奕匡为内阁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9名为满族,有4名为汉族。而9名满族阁员中又有7名是宗室、觉罗,即皇族。由于有人认为该内阁是“皇族主导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制的精神,故被讥称为“皇族内阁”。
袁世凯的起复与军事进攻
10月14日,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匡、协理大臣徐世昌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洹上村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10月14日派内阁参议阮忠枢持上谕和奕匡亲笔信同内阁统计局局长杨度一起抵达彰德,王锡彤、杨度及袁克定均劝袁世凯不要出山,袁遂托病不就,于10月16日上谢恩折。同时袁向阮忠枢提出出山条件即“节略八条”,大意为调兵、拨款、军谘府及陆军部不要“遥为节制”。10月15日,荫昌途经彰德会见袁世凯。10月22日,湖南省独立。10月23日,江西省九江独立。10月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
袁世凯的上位
11月1日,清政府命袁为内阁总理,海外华侨,留学生和国内舆论界中有人认为“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主张争取袁世凯反正,推举其为第一任大总统。11月9日,黄兴致函袁,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主张给袁世凯“一个民选的总统”,避免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悲剧。11月16日,孙文在巴黎也致电国民军政府,表示同意举袁世凯为总统。
革命党人的内讧
各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内讧事件。武昌方面,有武昌起义前后孙武等人领导的共进会和蒋翊武等人领导的文学社的内讧,在内讧中文学社力量大损,詹大悲东下,宋锡全被杀,后共进会拥戴黎元洪,文学社拥戴黄兴,此亦有湘鄂矛盾在内。上海方面,陈其美同李燮和争沪军都督;1911年12月12日,江浙联军司令部参谋长陶骏保在沪军都督府被陈其美杀害;1912年1月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于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广慈医院被陈其美指使蒋中正刺杀。广东方面,新闻记者出身的广东都督陈炯明枪毙同样由新闻记者出身的民团总局副总办黄世仲,后以武力裁撤王和顺的惠军。广州《公言报》记者陈听香替王和顺打抱不平,遂被陈炯明以“依附叛军,妨害军政”等罪名逮捕并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