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西湖十景指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景点。通常是指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以及柳浪闻莺这十个景点,其中许多又被改编成广东音乐。西湖十景最早称呼于南宋,后随朝代的替换,景点的名称,位置也有所更换。而到清朝时则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十景最为著名。1985年,杭州市多家单位重新评选了西湖十景,并将新评选的西湖十景命名为“新西湖十景”。而南宋时的西湖十景,则相对的被称为“西湖老十景”。
南宋
南宋时的十景位置基本靠近西湖或就在湖中。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当时的西湖十景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西湖十景的称呼虽然起源于南宋,但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公认。而十景的名称多出现在有关西湖山水画的题名中,或是南宋后期的一些诗词的名目中。
元代
元朝时的西湖十景有别于南宋。部分景点的位置已超出了西湖的范围。元代西湖十景分别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元朝初期,因为战争巨大的破坏,西湖十景一度相当冷落。但在元朝中后期时,又有所恢复。
明代
明张岱作《西湖梦寻》中《西湖十景诗》沿用南宋的十景,另有冷泉猿啸、韬光观海、天竺香市、西溪探海、蕉石鸣琴、凤岭松涛、灵石樵歌、九里云松。
清代
康熙年间
清朝时期,西湖十景延续南宋西湖十景的称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至杭,游览十景后,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康熙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于此,西湖十景从只书上有所记载,转为十景所在景点标志。
雍正年间
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疏浚西湖,西湖十景转成为“西湖十八景”,十八景分别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和南宋时的十景几乎无一景类同。
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杭州时,曾为延续的十景各赋诗一首,刻于景碑碑石阴面,这使西湖十景景名开始广为人知。于此,西湖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清乾隆后期,乾隆南巡时在杭州的品题赋诗被列为了杭州二十四景。二十四景中,有十三景是取自雍正年间西湖十八景,二十四景分别为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黄龙积翠、香台普观、澄观台、六和塔、述古堂
1985年
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五家单位发起,历时8个多月,经5万余人评选出西湖新十景,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公布,分别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新十景得到了许多肯定,但在影响上,仍不及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深远。
2007年
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历时九个月,经33.86余万人参与投票,在10月27日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式时公布: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2013年
2013年,西湖十景作为文化景观,被国务院整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湖十景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旅游观光景点,属中国5A级景区、世界遗产杭州西湖的一部分,是南宋时分布在西湖周围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为十景之首。
历史
自南宋起,平湖秋月并没有指明固定的地方,而是泛指秋季夜晚乘船在湖中欣赏明月清风的情景。成书于南宋嘉熙三年被认为是最早记录西湖十景的《方舆胜览》将平湖秋月列为十景之首。而至明朝《平湖秋月》版画也大多表现泛舟赏月的场景,而并没有关于建筑的描绘,可见当时凡是可以乘船在湖面赏月的地方都可以称作“平湖秋月”。早在唐朝,此处就建有望湖亭,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在诗作《湖亭晚归》[a]中也曾提到此亭附近的白堤。南宋定都临安之后,于绍兴十四年开始为建设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而在孤山进行了大规模拆迁工程,望湖亭被迁往宝石山。
元代初年,四圣观为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所占据,并被改建为寺,元末被毁。明朝初年,望湖亭被迁回原址。明朝万历十四年被改建为“龙王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中的记载[b]也可见亭址的多次变迁。一直到嘉靖《西湖游览志》所记的 “望湖亭”仍是一幅“四面玲珑,夏饮最快”的场景,建筑仍在,并未有倾倒的相关记载,且书中“今朝西湖图”也绘有望湖亭。据图所绘,嘉靖时的望湖亭形状如城关,起高台凌驾于白沙堤路中,高台四面皆开有门洞。而由成书年代稍晚的《西湖志类钞》 “望湖亭”中记载[c],可推测得知望湖亭曾于嘉靖中期至万历十七年之间倾倒过。万历朝司礼监孙隆[d]曾于万历十七年斥巨资修筑白沙堤并重建望湖亭。万历三十七年的《钱塘县志》“纪胜”中对此有所记述[e]。袁宏道在《断桥望湖亭小记》[f]和俞思冲的《西湖志类钞》“望湖亭”[g]中盛均曾赞孙隆的这一建设。张岱康熙十年所作的《西湖梦寻》中回忆他在顺治十一年和顺治十四年“两至西湖”时所见,当时孙隆所建望湖亭已被改为“龙王堂”[h]。
顺治十二年夏基所着的《西湖览胜诗志》记录了明末清初此地的情况[i]。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至西湖时御题“西湖十景”,因需要立碑建平湖秋月亭,当地官员将景观的景址定为孤山东南角孤山路口望湖亭故址处的临湖水院。孤山路口位于孤山东麓与白沙堤连接处,地势优越,可以观赏到东至湖滨,南至南屏,西至苏堤的整个外湖景色,雍正《西湖志》将此地称为“据全湖之胜”。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钱塘县志》记载[j],当时将此处原有的龙王堂并未被拆,而是“徙庙于亭后”,作为御书楼,楼前建有伸出湖面的石砌平台,台周围建有栏杆,旁边构建有水轩,悬挂康熙帝御题“平湖秋月”匾额,之后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沿用至今。雍正《西湖志》卷三“平湖秋月”中的相关记载[k]以及书中的“平湖秋月”版画记录了当时景点情况。
清末咸丰时期,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西湖园林遭受严重破坏。民国时期,1929年为迎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的召开,对以西湖北部景区为主,包括平湖秋月在内的部分景点进行了修缮。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地方政府下辖的园林部门陆续对“西湖十景”等诸多景点进行恢复、修缮和扩建。1959年时平湖秋月景点可供游览的面积只有0.15公顷,且场地十分局促封闭。园林管理部门遂将其西侧的“罗苑”[l]一并纳入该景点,使整体形成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文化大革命时期,平湖秋月御书楼、御碑亭等建筑遭破坏。文革结束后,园林部门重新对平湖秋月建筑进行修葺,修建碑亭并重刻“平湖秋月”石碑。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改造后,至2012年游览面积为0.55公顷。
位置
位于西湖风景区孤山东南角的滨湖地带,白堤西端南侧,濒临外西湖,是白堤的起点。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
近况
2008年,为了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市政府对西湖周边包括平湖秋月等在内的景点进行了改造整治。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提供整治方案,对平湖秋月的改造是依据清代版画和民国老照片等资料进行围墙的恢复。
景观
清康熙三十八年改建为“御书楼”,在楼前水面铺筑平台,构围栏,立碑亭,题名“平湖秋月”,由于平台向南伸出水面,视线低平,视野广阔,是临湖赏月的好地方。
平湖秋月的原有游览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1959年拆去沿湖一带“罗苑”的高耸围墙,新建和改建了八角亭、四面厅和“湖天一碧”楼等建筑,增植石榴、红枫、垂丝海棠等花木,掇叠了山石,游览面积扩大数倍,从原来的不足2000平方米扩大到近6000平方米。
诗文
平湖秋月常因是西湖十景之一,而成为咏西湖景色的组诗或组词其中一首的主题。如宋代王洧有以西湖十景为题的一组七绝诗,其中名为《平湖秋月》一诗为:万顷寒光一席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其中以“万顷寒光”点出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犹如“一席铺”的景象,“冰轮”、“西风”、“桂子”、“玉壶”指而则点出秋天夜晚满月的意象。类似的诗词还有宋代孙锐的七绝《四景图·平湖秋月》、陈允平词《秋霁·平湖秋月》、周密词《木兰花慢·平湖秋月》、张矩词《应天长·平湖秋月》等。明代莫璠有词《蝶恋花·平湖秋月》,等等。
图画与工艺品
以西湖为主题的图画不乏将“平湖秋月”一景入画者。如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晚期“武林派”山水画家蓝瑛的《平湖秋月》图轴,上面题有王洧《平湖秋月》一诗。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董邦达的《平湖秋月》山水图轴。此外,包括平湖秋月在内的西湖十景也是民间雕刻、版画、织锦、刺绣等工艺品的常见主题之一。
音乐
1920年代末,广东音乐家吕文成于中秋时节游西湖时触景生情,根据“平湖秋月”的风景和意境,在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基础上改编出民乐组曲(也有说是从流行的乐曲《闺舞》发展而成),以“平湖秋月”为名(也叫做《醉太平》),1930年在上海新月公司灌制并发行。《平湖秋月》上市后广受好评,成为广东音乐代表作之一。
圆明园的平湖秋月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圆明园扩建,仿照西湖平湖秋月的景色在新辟的福海西北岸建造了“平湖秋色”景点。乾隆年间,“平湖秋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乾隆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有《平湖秋月·调寄浣纱溪》一首。
苏堤(苏堤春晓)
苏堤,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西湖西部,南起南屏山下花港观鱼,北抵栖霞岭下曲院风荷和岳庙,全长2.797公里,将西里湖同外西湖分割开来,与白堤、杨公堤并称为西湖三堤。
1089年,时任杭州知府的苏轼疏浚西湖,以淤泥和葑草筑成联系西湖南北的长堤,后人遂以其姓命名该堤为苏堤。为纪念苏东坡对杭州的功绩,后人在苏堤南端与南山路相交汇处设立了“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石雕一尊。
南宋时期,由于苏堤连接了南北山,是杭州市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所以逐渐发展成为集市,成为杭州市民郊外踏青的必到之处。再加上苏堤两侧遍植柳树、桃树,又杂有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苏堤春晓就成为了西湖十景之首。
为保证西里湖和外西湖的通连,苏堤上共建有六座桥梁,自南向北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元朝时人所评钱塘十景中,亦有六桥烟柳。自古便有民谣云,“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另一说为“十里长堤跨六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苏堤春晓
清朝皇室所修建的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的西堤上也有六座桥,形态各自不同,便是模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断桥(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杭州西湖白堤东端,一端连着西湖北岸的北山路,一端沿着白堤可通往西湖中的平湖秋月和孤山。南宋时又名宝佑桥,也称段家桥。现时桥梁为1921年重建。桥畔有 “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作为西湖上著名的景色,其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着称,历来被选为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名称由来传说很多,其一是每当瑞雪初霁的时候,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冰雪在阳光下消融,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似隐似现,而桥涵洞中的白雪依然奕奕生光,而与桥面灰褐色形成反差,远望去整个桥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在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是白娘子和许仙最初邂逅的地方,因此戏剧中又称“断桥相会”。
雷峰塔(雷峰夕照)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历史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972)兴建,太平兴国二年(977)完工,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建成后名皇妃塔,以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钱俶王妃孙妃死后被北宋朝廷谥为“皇妃”),文献及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因此地产黄皮故名)。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佑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出土文物
在2000年至2001年的发掘当中,考古人员分别从塔身遗址和地宫中出土大量文物,现大部分收藏和展出在浙江省博物馆。
除地宫的其他部分遗址共计出土1104件石刻,全部为残件,大部分出土于底层的回廊上及门道内,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近1000件)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近100件)两类佛经为主,这些石经原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壁面上,另有钱俶所撰《华严经跋》和南宋庆元五年(1199)《庆元修创记》两方残碑,对解读雷峰塔身世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1件纯银阿育王塔(出土时已残,后根据地宫内出土的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修复)和1件铜制阿育王塔(已残),1件小石塔,7尊鎏金铜制造像,1尊铁造像,10尊石制造像(残),大量塔砖和装饰构件,1件素面铜镜,1件铁镜,2件铜钹,1件铜灯盏,2件银饰件,以及100枚开元通宝和10枚乾元重宝。-112
塔中地宫出土51组文物。其中包括1件铁质舍利函,1件鎏金纯银阿育王塔,1件鎏金银盒,1对鸳鸯荷叶纹镂空银饰片,1件圆形镂空银饰,3件银臂钏,1件银花钗,1对小银饰,5尊鎏金铜制佛像,1件玉童子,1尊玉观音,1枚玉钱,1件玉龟,1件玛瑙扁坠,1件玛瑙圆珠,1件贴金木座,1件漆镯,10件铜镜,1件玻璃瓶,1穿料珠璎珞,3件经卷(已残)。除此之外在地宫中还发现3428枚铜钱,其年代从西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不等。-180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和纯银阿育王塔为遗址内最为重要的文物,两座塔均为方形,由塔座、塔身、四根蕉叶状山花和塔刹组成,塔身四面镂刻佛祖本生故事画面,前者被置于地宫,塔身内盛金质容器,并用薄金片包卷成棺状,因未打开具体情况未知,应内奉佛螺髻发舍利;后者被认为原置于天宫,塔身内原悬挂葫芦状金瓶,内亦含舍利。
文化
雷峰夕照又名雷坛落照、雷峰落照、雷峰西照,指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所形成的景观,尤其是旧日的赭色残塔所呈现出的颓然苍老的形象,有“宝石(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颓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之称。此景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景目最早见于南宋《方舆胜览》卷一,称“雷峰落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书十景时定名为“雷峰西照”,并立碑筑亭。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由夕照山、雷峰塔、御碑(近年重建)及庭院等建筑组成。
在产生于宋代的传说《白蛇传》中,雷峰塔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这一情节即取材于西湖中有青鱼、白蛇二妖被镇于塔下的民间旧传,《白蛇传》最早的成型故事即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雷峰塔坍塌之时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鲁迅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认为其代表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历史的必然,并表达了对未来新的社会建设与革新的向往。而徐志摩与俞平伯则分别创作了诗歌和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表达了惋惜之情。张爱玲于1963年所着的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倒下》(The Fall of the Pagoda,又译为《雷峰塔》)与鲁迅相似,同样将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旧价值观的崩溃。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指南屏山下的净慈寺的晚钟。
该寺由吴越国王钱弘俶为永明延寿禅师所建,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由于南屏山隆起,山中多洞穴,每当太阳西下之际,暮色苍茫,钟声一响,山谷回应。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嫌旧钟太小,又铸了一口巨钟,重达10吨,钟声更为洪亮,形成“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云:“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清代康熙帝南巡时,品题西湖十景,曾将“南屏晚钟” 改为“南屏晓钟”,所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种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青铜大梵钟,刻写有《妙法莲华经》经文6.8万余字。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原字作“曲”,简化字作“曲”)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此处都是荷花,又在此酿酒,因而称为“曲院风荷”,清朝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题为“曲院风荷”。
2016年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在此地举行。该地也是《印象西湖》的举办地。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鱼池中养着数千尾红鲤。游人以喂食红鲤为一乐趣。
花港观鱼公园内的中心是牡丹亭,侧旁种植了大量牡丹,是杭州市民休闲度假的传统场所之一。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岸,占地约21公顷。是旧西湖十景之一。范围南起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
柳浪闻莺前身是南宋的御花园聚景园。改称“散景园”,后改为迁居杭州回民的墓地,失去了当年西湖十景之一的盛景。现在经过整修,成为一个开放式园林。 公园北部还有钱王祠。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为中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中最大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又称为小瀛洲。岛南湖上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开有五个小圆孔,孔边饰浮雕花纹。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的界塔,明代重建,演变为景观塔。晴夜塔中点燃的灯烛与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
三潭石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开浚西湖,“在湖中立塔以为标表,着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苏轼所建三塔毁于元代。现存石塔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即“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一说明天启年间所建的塔在清朝初年毁废,现存三塔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制。)2005年,“西湖三潭石塔”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西湖十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7月29日晚十时,三潭石塔中南部的塔被游船撞倒,落入水中。管理部门连夜行动,请专业潜水员入水打捞,终于将塔的各个部件捞出水面,原位拼装,次日凌晨时景区基本恢复原貌。
2004年的第五套人民币1元的背景图案,就是经过艺术处理后的西湖三潭印月,将保俶塔、断桥移花接木的放在了一起。人民币背后的图案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在现实中根本无法从现在的这个角度把人民币上的景色拍下来的,但是只有把三潭印月、断桥和保俶塔集合在一起,才能把西湖最具特色的景点展现出来。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期确立。
天目山东向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成西湖风景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北高峰古时都为僧人所占并在山顶建有佛塔(早已毁),遥相对峙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甚佳。”南宋诗人王洧的诗《两峰插云》描绘道“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清康熙为双峰插云题名,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
南高峰高257米,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北高峰海拔314米,著名的灵隐寺便位于其山脚下,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达数千级,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现建有载人索道,上下山往返仅需六、七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