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五代十国皇帝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 - 965年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后梁(907~923)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朱温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持唐昭宗迁至洛阳,随即派人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佑四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名晃,改元开平,国号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末帝即位,还都开封。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南方的吴、吴越、楚、闽、南汉、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名锽、瑱),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923~937)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3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与宣武节度使(今河南开封)朱温争霸,长期进行激烈战争。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存勖继晋王位。后梁乾化元年(911)大败后梁兵,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割据凤翔的岐王李茂贞与吴越、楚、闽、南平都称臣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郭崇韬等攻灭前蜀(不久,孟知祥又占蜀地,史称后蜀),进一步统一北方,并扩展到长江上游。南方诸国中,仅南汉、吴与后唐抗衡。存勖骄淫乱政,激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四年三月,李克用养子蕃汉总管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借兵变力量,夺取汴州(今河南开封)。四月,存勖在洛阳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改名李亶,是为明宗,改元天成。嗣源即位后,改革弊政,政局小安,明宗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应顺元年(934)四月,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本姓王,嗣源养子)起兵杀从厚,自立为帝,是为末帝。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从珂自杀。后唐亡。
后晋(936~947)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石敬瑭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唐清泰三年(936)夏,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蓟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另加岁贡帛30万匹。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大致与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政权并存。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死。二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天福七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大臣景延广掌权,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主于是驱兵南下。晋军士兵英勇作战,开运元年(944)和二年两次击退契丹军。三年十月,重贵任其姑父杜威(即杜重威)为元帅,率军抵御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进行勾结,契丹主答应立杜威为中原皇帝。杜威信以为真,决意投降,遂引契丹军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契丹军队攻入开封,虏重贵北迁,后晋灭亡。
后汉(947~951)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契丹陷开封,后晋亡。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二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放弃了对契丹南下的观望态度,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佑。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乾佑元年(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刘承佑继位,是为隐帝。承佑初立,大臣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邠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佑疑惧,于乾佑三年十一月杀杨邠、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承佑被杀。后汉亡。
后周(951~960)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后汉乾佑三年(950)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邺城留守郭威杀后汉隐帝,次年正月,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进行改革,减轻刑罚、废止苛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见周世宗)。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此后,他3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主李璟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途中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六月,病逝,子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后周亡。
前蜀(907~925)
中国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占成都,据西川。后向东川发展,遂有全蜀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蜀仍称天复七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康县)四州,扩境至大散关。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光天元年(918),王建死,子王衍继位。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赋税繁重,王衍奢侈荒淫,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后蜀(934~965)
中国十国(见五代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土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吴越(907~978)
中国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都杭州(今属浙江)。盛时疆域13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钱镠是军阀董昌部将。唐光启三年(887),董昌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钱镠独据一方。乾宁三年(896),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越州军号)两军节度使,仍治杭州。钱镠遂据有浙江东、西二道。天复二年(902),唐封他为越王。开平元年(907)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吴越比相邻的吴(后为南唐取代)弱小,故钱镠及其子孙皆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或南唐。但有时也自立。
后唐长兴三年(932)钱镠卒,子钱元瓘(887~941)继位。后晋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军入闽,遭到巨大损失。六年,元瓘卒,子钱弘佐(一作钱佐,928~947)立。开运三年(946),吴越再次遣兵入闽,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钱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将校废弘倧,立其弟钱弘倧(即钱镠,929~988)。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吴越面临危机,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钱镠入朝。三年,再次入朝,尽献所据土地,全家迁汴京。吴越亡。
吴越自钱镠晚年与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吴越境内的手工业丝织、造纸,特别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秘色青瓷制作精美,闻名于世。当时,由于陆道交通为战火阻塞,吴越常由海道与中原以及契丹贸易,与大食、日本也有贸易往来。杭州成为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州,是吴越重要的贸易港口。但是钱镠、钱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营建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赋税繁苛,身丁税重。当时封建经济虽有发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吴(902-937)
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杨行密所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
闽(909-945)
是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审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干宁四年(897)王潮死,其弟审知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子王延钧称帝,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国号闽,年号龙启。延钧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闽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7年。
南唐(937~976)
中国五代时十国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称江宁府。盛时疆域35州,约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自杨隆演嗣位后,大将徐温独掌大权。后梁贞明四年(918)起,徐温养子徐知诰开始掌管杨氏政权。吴天祚三年(937)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称皇帝,国号大齐,年号踦元。次年,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不轻用兵。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
踦元七年(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继位,改名李昪。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当时,吴越出兵与南唐争地,战争的结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瓯)、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三州;吴越得福州(今属福建);闽旧将留从效得泉州,南唐授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承认其割据。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8),后周连续进攻南唐,李璟献江以北、淮以南14州,对后周称臣,去年号,后迁都洪州,称南昌(今属江西)府,自此国力低落。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死,子李煜(初名从嘉)继位,复都金陵。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