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浑,字玄冲,生于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王昶是魏国司空。王浑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属魏大将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于怀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参与文帝曹丕的安东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264—285年)为越骑校尉。
王浑曾辅佐晋朝武帝司马炎和惠帝司马衷两代君主,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作出了—定贡献。特别是在对吴作战方面功绩显著,因此官职累累升迁。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扬烈将军、徐州刺史,泰始九年(273年)任豫州刺史、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咸宁三年(277年) 升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太康六年(285年)升为征东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太熙元年(289年)又升司待,惠帝即位加侍中。王浑在西晋官场上,职位级级上升,官至侍徒、侍中。
王浑的军事功绩主要表现在征东伐吴方面。在任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领像州刺史期间,吴将薛莹、鲁淑率军10万分别向弋阳(今河南黄川西)、新息(今河南息县)进攻。当时正值豫州军队放假休息,王浑只率领一旅豫州兵偷渡淮河,出其不意地击败吴军。因作战有功,所以封其子王尚为关内侯。在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时,王浑派扬州刺史应绰攻打吴皖城(今安徽潜山县),梵毁粮食180斛,稻苗4千余顷,船只 600余艘。王浑自己陈兵东疆,观察地形,监视敌情,准备对吴大举进攻。咸宁六年 (280年) 派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打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西),濑乡,既而又攻打牙门将孔忠。吴军大败,并俘虏吴将周兴等5人,王浑又派李纯打败吴将俞恭,斩俘吴军官兵多人。吴将陈伐和朱明因惧怕晋军而投降王浑。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军数万直指城阳(今山东营县、沂南、蒙阴县东)准备与王浑决战,被王浑所派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败,并杀死张悌、孙震,斩俘吴军7800人。吴人大为震惊。在晋军大胜,吴军大败的形势下,吴末帝孙皓派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向王浑送上所签降书,表示愿意投降。在这紧急关头,王浑“自以先据江上,破皓中军,案甲不进,致在王浚之后”。王浑部将王浚乘胜前进,率水军先王诨一天攻破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接受孙皓投降。王浑对王梭先己进石头城接受孙皓投降,羞愧气忿,极为不满,濒濒上奏,诉说王浚违圣旨,不听指挥等罪状。晋武帝为安慰王浑,特意下昭,表彰他“督率所统,遂逼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南秣陵关),令贼孙皓救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之功。又摧大敌,获张悌,使皓途穷势尽,面缚乞降。 遂平定秣陵,功勋茂著。其增封八千户,进爵为公,封个澄为亭侯,弟湛为关内侯,赐绢八千匹。”由此可见王浑在征东伐吴中的功劳和武帝对他的信任。但是,从王浑对于浚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王浑气量狭小,因而受到当时人们的讥讽。
楚王司马玮欲害汝南王司马亮,公孙宏向司马玮推荐王浑,他说, “大王今举非常事,宜得宿望,镇压众心。司徒王浑素有威名,为三军所信服,可请同乘,使物情有凭也。”司马玮采纳公孙宏的意见。但是,王浑装病推辞,回家休息,不予接受。王浑以家兵千余人保卫自己,闭门不出.以拒绝司马玮的要求。后来,司马玮因假传圣旨被斩,王浑才率兵赴官。
王浑在地方治理方面也有—定的办法。在任徐州刺史时,当地发生饥寒,王浑开仓救济,受到百姓的信赖。灭吴后,王浑升任征东大将军,复镇寿春,当时吴人在新政权统治下,心里非常害怕。由于王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所以“座无虚席,门不停宾”。江东人士无不喜悦。由此看出王浑对新占领区治理有方。
武帝和惠帝对王浑比较信任,王浑在参与议论朝中军政大事,或回答帝问时,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陈述理由,说明利害,他的意见和建议多被采纳。
王浑死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终年75岁,谥元。
著作有《司徒王浑》5卷,已佚。《全晋文》据《御览》,《艺文类聚》、《通典》等辑其佚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