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神的文化后台
社神中以社稷为首,它囊括“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之神。社神就是“土地神”。
土地神也是玄门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作为地方守护神,只管职位不高,却是中百姓间供奉最广泛的。以前为他们创立的神庙险些遍布每个村子。
平日土地神是以一对暮年伴侣的形象呈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敬实际上来历于古代的土地崇敬,后来,这种自然崇敬开始走向人品化,逐渐呈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来充当这一角色,被人们称为“土地爷”。
其实,我国境内有无数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好多。一般为他们创立的神庙规模很小,叫做“土地庙”,里面供奉并排坐着的一对暮年伴侣。到明朝的时候,人们对他们的崇敬开始昌盛,并且这种崇敬还传播到了其他民族中去。在中国,过去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节日集会,对该神进行祭奠,到后来这种集会就演化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现象———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
二、陈年封缸酒
关于土地神的故事好多,比较有名的是“陈年封缸酒”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九江地域酿造的酪酒就很有名气。它味道香甜,常用来作为待客宴友的佳酿。有一年,王母娘娘设席,请客各路神仙。土地神在赴宴时携了一坛酪酒上苍,准备请众神仙与他一同品尝。宴会上,王母娘娘自得洋洋地请诸神仙们入席畅饮。酒过一巡后,土地神想起自己带来的酪酒,便令侍从打开来,本欲自己先尝尝,然后再请诸神品尝。谁知酒坛刚一启封,醇香的酒味直朝各路大仙的鼻子里钻。不等土地神自己先尝,大家便涌上前,你一碗,他一碗,一抢而光。而王母娘娘的玉液美酒竟被冷置一旁。王母娘娘看到人世的酒竟跨越了天上的仙酒,以为大失体面,又恼又羞,十分气愤,便命令土地神将九江的酪酒缸全部封起来,谁也不准喝。老黎民闻之,又气又恨,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酒坛封祝一年、二年……五年过去了,喝惯酪酒的人实在不由得了,一位胆大的人偷偷将封条启开,发现封缸后的酪酒如甘露,分外香甜,颜色也由本来的淡黄变成了玻琅色。这一发现,使他又惊又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启封。土地神见王母娘娘忘了这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也乐得受用。从此,酪酒便得名寓陈年封缸酒寓。
除了“陈年封缸酒”的故事外,另有土地神屈膝唐伯元的故事:明代,澄海山门村出了个唐伯元,明万历甲戌(1574)登进士后,升迁至吏部郎中,人称唐吏部。此刻溪南一带仍传播着他的很多传说。
三、夜里出阵日
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水滚上井面。老人们说,这是祥瑞之兆,果真下夜里唐伯元出世了。
唐吏部出世时,正是早晨,满天黑暗,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人们都惊呼:“夜里出阵日啦!”本来是唐吏部哇哇堕地,过了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有了“夜里出阵日”的俗谚。唐伯元小时,在村里一个学堂念书,路过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唐伯元对母亲说:“我适才走过时,土地神和夫人站起来向我行礼。”母亲气极了,打了伯元一个巴掌:“猖狂,连神灵也可拿他取笑,此后无论谁,凡尊长都要尊敬,不得拿他们取笑。”伯元对母亲说:“你不信,可以先放两只贝壳在土地老儿膝盖上试试。”明天早饭吃过,伯元母亲就带了4个贝壳,带伯元上学。到了宫旁,先叫伯元躲了起来,然后把贝壳放在土地神和夫人的膝盖上,转头再带伯元走过。伯元母亲只管看不到土地神配偶站立起来,却就地看到4个贝壳噼啪落地。这样,伯元母亲才相信他儿子说的是真话。
地方色彩比较浓的关于土地神的故事是土地神与“牙祭”的故事。
四、土地神的民间职位
潮州、汕头两地人设置并祭奠土地神十分流行,险些普及城乡每个角落。
他们设置的土地神位或古刹有永久性和暂时性两种。
永久性的为居民住宅、商铺、工场、车间、作坊等,设立“地主神位”,安放在厅堂或厨房里地下的适本地方。每月阴历初二、二六两天按期举办拜祭,俗称“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可吃的东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时香炉里要插下五支点燃的香,意即为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完之后,还要焚化五份纸锭。
在街头巷尾与各村落大多另有建古刹祀土地神的,称为“福德祠”。庙里大体都立有土地公与土地妈偶像,供人们朝拜。
埋葬死人建造坟墓的山地上,也要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寓土地之神寓或寓福神寓,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土地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拜祭一次。
暂时性的为营造新居、工厂等建筑物以及修缮必需动土时,不论规模巨细,在动工之前,都必需由建筑工人设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杆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记,进行祭拜,工程完成之日还要备办牲礼谢土地神。
此刻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经十分简单,在田头随便插上香烛,便可祈请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户,都设有“地主神位。”
每逢初二、十六,都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勤且持之以恒。如有乔迁,“地主神位”也是首先迁入的对象。由此可见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职位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