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陈雄先生的文章称,白居易多管闲事逼死名妓关盼盼的事情广为人知,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位马盼盼,知道的人大概少一些。这位马盼盼,牵涉到的也是一位大诗人,他就是同白居易一样鼎鼎大名的苏轼。
鲍元1079年,42岁的苏轼任徐州太守。方才上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大水,他亲临抗洪第一线,沉着指挥,带动一切气力将大水挡在了城外,四十多天后,大水退去。这时候的苏轼,才记起徐州有座燕子楼,想起两百多年前关盼盼在燕子楼香消玉殒的故事。他在燕子楼上住了一夜。写了一首《永遇乐》,副标题是“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这个夜晚,苏轼在“明月如霜”的园子里,感觉“好风如水”。“曲港跳鱼”的声响清楚可闻,连“圆荷泻露”的嘀嗒声也隐约能听见,只觉无边的寂寞深深袭来。苏轼睡下后,在梦中梦见了关盼盼,并从梦中惊醒,他难过万分,披衣起身,恍恍惚惚围着园子转悠,不知不觉,把园子走了一个遍。后来,他发出了“燕子楼空,美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沧桑之叹。可以想见,关盼盼的梦中倩影,是留在多情的诗人心中挥之不去了。
十分凑巧的是,那时的徐州,也有一名官妓,与关盼盼同名,叫马盼盼。
那时的民风是,官员喝酒,都有能歌善舞的官妓侍饮,这些官妓,她们的职责就是为官员演出节目以添酒兴。宋朝有一项规定,官员叫官妓陪酒,是工作需要,而与官妓发生关系,就要受罚。
这位马盼盼,十分喜欢苏轼的书法,一直很希望学习苏轼写字,并且她很有天赋,仿照得良好。那时,苏轼为防徐州水灾再次泛滥,在东门城上建了一座“黄楼”,黄为土色,寄寓“以土克水”之意。弟弟苏辙写来一篇《黄楼赋》,苏轼计划亲笔书写《黄楼赋》,刻在碑上立于“黄楼”内。他写到一半时,因有事脱离了一会。马盼盼一时兴起,拿起苏轼的笔,续写“山河开合”,也许是刚写完这四个字,苏轼就回来了,也许是写完这四个字,马盼盼以为和苏轼的字迹另有距离,就不敢写了。横竖,苏轼看到马盼盼写的四个字后,开心地笑了,而且没有从新来写,只是稍加润饰,所今后来传播下来的《黄楼赋》碑文中的“山河开合”,实是马盼盼的字迹。
作为一名官妓,马盼盼敢在太守兼大诗人眼前班门弄斧,足见她本性活跃俏皮,也可以说明苏轼与马盼盼关系非同一般。而马盼盼临摹苏轼的字迹,几可以假乱真,除了她的书法天赋以外,还可以看出,她学苏轼的字不是一天两天了。
苏轼对那些沦落风尘的女子,一向很是痛惜,况且马盼盼这样慧巧俏皮的女子?所以,马盼盼追随苏轼左右,饰演着女秘书兼红粉亲信的暧昧角色。马盼盼深得苏轼痛爱,除了姿色与才气,她的名字也很重要吧!因为苏轼的心中有一个“盼盼”情结。看到马盼盼,他大概会想起关盼盼。
僧人道潜是苏轼的莫逆之交,他长相标致,文采出众,写诗很快,往往下笔立成,让满座叹服。有一次,道潜到徐州来看东坡,东坡安排他在逍遥堂住下。那天,苏轼刚设席接待完客人,身边正好有一大群官妓,还未让她们“下班”,就直接带到僧人道潜这里来了。苏轼是个爱恶作剧的乐天派,有时喜欢捉弄密友。原来,带着妓女去造访僧人,这是违背礼俗的。这次,苏轼来看道潜,带来的不是一个妓女,而是一群妓女。这时候,苏轼就指使马盼盼上前向道潜求诗。道潜镇定自若,要来纸笔,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绝句: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楚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不管别人怎样理解这首诗,我的观点是,这首诗是道僧用往返敬或者说来调侃苏轼的。因为苏轼派妓女来向他求诗,首先就是调侃在先,所以道僧回诗一首,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道僧称马盼盼为“窈窕娘”,可见马盼盼的确妖娆漂亮,然后又用了“巫山”和“楚王”两个典故,将苏轼调侃了一番。。
道僧的意思就是:马盼盼啊,你去给苏轼带个信,面临你这样勾人心魄的美人,他苏轼不能一亲肌肤,就让他在梦中懊恼吧,就让他心痒难受吧!而我早已挣脱尘俗的欲念,我的心就像沾了泥巴的柳絮,不会追随春风轻薄地翻飞的。
道僧就像一位心理学家,一眼看出苏轼的心思与难堪。对于官妓马盼盼,苏轼痛爱得不行,可是根据那时的朝廷的规定,又不能与马盼盼来真格的。
马盼盼何曾不是对苏轼情深意重?她纵然将崇敬爱慕向苏轼倾慕表白,但碍于她官妓身份,苏轼也不敢公然“超过雷池”半步。苏轼原来政敌颇多,那些想“整”他的人,正担忧他不出错误呢!假如苏轼与马盼盼发生私情,一旦被人抓住把柄,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这首诗由马盼盼递给苏轼后,苏轼对道僧的调侃没有正面答复,想必这也触到了他的伤心处。他避重就轻,将道僧夸了一番,说:“我也曾瞥见柳絮落泥中,以为可以入诗,想不到被你争先了!”
有人以为,苏东坡的两首送别词《江城子·恨别》、《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都是写给马盼盼的。苏轼在徐州呆了两年,就改知湖州。
版别徐州的时间,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烟花三月,古往今来都是最漂亮的季节。
这两年时间里,马盼盼那么近距离地见证了心中偶像的喜与悲,那么幸运地感觉到了一位大诗人对自己的疼惜和爱怜,此刻,他要离去,这最漂亮的季节,也凭添了无限的伤感。
苏轼以为他与马盼盼相聚的时间太短,所以说:“天涯零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忙。” 苏轼的感觉,也是马盼盼的感觉,所以马盼盼落泪了,与苏轼联袂“折残红”。马盼盼的泪一开始流,就再也收不住,苏轼说她“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是啊,马盼盼再多的泪,也流不成一条河。苏轼还说端着玉觞,喝不下酒,因为酒杯中有“美人千点泪”。
苏轼走后,马盼盼不久就归天了,她归天的时间约莫在1084年或者稍前,也就是说,在苏轼脱离马盼盼约莫4年时间后,马盼盼死了。
“鬼头词人”贺铸曾经写过一首《和彭城王生悼歌人盼盼》的诗,来追忆纪念马盼盼,并在诗题下注云:“盼盼马氏,善书染。死葬南台,即凤凰原也。生赋诗十篇,因和其一,甲子四月望。”
马盼盼的死因,贺铸没有道明。马盼盼为苏轼所迷,一腔痴情却得不到任何结果,抑郁而终的大概性很大。和白居易逼死关盼盼区别,马盼盼的早逝,责任不在苏轼,假如然要苏轼负责,他就只好一声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