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书同文
小篆,又称秦篆,作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国本国的篆文为基础,增损后代替了原先关东六国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统一了大篆这一字体的书写形式。根据考古所得可知,迟至从战国中后期,社会上流行着大篆和隶书两种功能性质不同的字体--大篆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及金石铭文;而隶书主要用于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书信。因此,小篆是将大篆的各种写法统一了的结果,它和隶书同时间流行于世。两汉时的小篆字形趋于方直,笔法稍掺隶意,说明隶和篆两种书体有相融合的趋势。隶书后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与使用,于此或可见一端。而小篆本身,由于其字体本身的优美,被后世传承下来,并被历代的书法家所青睐。
小篆的制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各国文字的不一,实行“书同文”的政策,试图统一篆文的书写规范。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标准化。
因为是以秦国使用的书体为基础,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李斯与小篆
秦丞相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述,丞相李斯为赵高所害被下狱囚禁后,曾试图上书秦二世,文中反讥自己当政期间“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是一项罪名。由此推断,李斯很可能直接参与了“书同文”的工作。复次,编撰于唐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书断》,以及清代《康熙字典》也认为小篆者为秦相李斯所作。
于是后世往往把秦代器物上所刻画的小篆,一律比附李斯手笔,其中比较可信的有《泰山刻石》。
小篆的推广
小篆形体制定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作为编写的标准用字,比较有名的例子有《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
此外,当时秦国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诏书、及纪念性质的刻石等都是用小篆来撰写的。
车同轨
车同轨,是指车辆道路的统一规范,出自春秋时期管子。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今“车同轨”的概念也有所区别。
春秋末期
在管子君臣上中,“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 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 管子用“车同轨”表达自己对包括车辆交通有统一法令的愿望,“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着久而为常。”“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韩复智引证考古资料证明,春秋时代车辆道路没有统一的规范。
战国末期
在礼记中庸篇第28章中,“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车同轨”描述了那时的社会发展景象,诸侯国内,车俩有天子统一的轨道,书籍有天子统一的文字,行为有天子统一的议礼和制度。“车同轨”,等级不同的车辆在统一轨道上行驶,战国时代车辆道路已经有了统一的规范。
秦汉时期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车同轨”表达了秦始皇顺应“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的历史发展阶段,维护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推行的统一措施。
近代
谭世保氏认为,“车同轨”是秦始皇君臣们维护中央集权,依法治国所沿用前人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