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1096—1270)是以罗马教会为核心的西欧教俗封建主对地中海东岸穆斯林国家和东正教国家拜占廷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时将近两个世纪,先后进禄8次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兵力数十万,战争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堪称为中古时期的“世界战争”。战争结果对参战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11世纪,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小农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日益冲击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加剧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分化。封建主受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地租收人日益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以致负债累累,进而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特别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破落骑士阶层,四处抢劫,肆意掠夺,是社会的一种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加之西欧各国政治不统一,封建主割据一方,彼此攻代,战乱不已,社会无序,动荡不安。罗马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和巨大的国际中心,对西欧日益恶化的社会危机深感忧俱,竭力鼓动和策划十字军东征。通过十字军东征既可以解决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克服当前的社会危机,还可以利用十字军的宗教狂热扩大教廷的政治影响,将东部的希腊正教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通过掠夺东方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以加强教廷的实力地位。此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为了独占东地中海的贸易特权,也积极支持十字军东征,并为之提供资助。
东方世界(包括拜占廷和中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兴旺,文化发达,早已让西欧封建主垂涎三尺。只是由于条件不成熟,未敢妄动。11世纪末,据有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域、奉行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突厥人所建)分裂,削弱了力量。而拜占廷帝国在和突厥人塞尔柱帝国的战争中,一再失利,国土日蹙,处境窘迫。这就为蓄谋已久的西欧教俗封建主的侵略提供了机遇。
(2)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败亡。
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曾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都城,城内建有耶和华圣殿,是犹太人(以色列人)崇拜上帝的中心,也是他们民族的神圣象征;耶路撒冷也是耶稣基督布教、受难和“升天”之地,被基督教徒视为“圣地”;据传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神秘夜行的目的地,因此也被穆斯林视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636年,阿拉伯人从拜占廷帝国夺取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转届阿拉伯帝国。1076年,耶路撒冷又转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由于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实行较为宽容的宗教政策,直到十字军东侵以前的4b3lE世纪,耶路撒冷作为上述三教的共同的“圣地”,各教教徒朝圣、礼拜等宗教活动,基本上相安无事。然而,当西欧封建主决定要发动侵略战争时,他们就大肆编造谎言,蛊惑民众,说东方的穆斯林如何迫害基督徒,破坏“圣地”,号召人们去援救基督徒,“解放圣地”。教皇还许诺,凡参加十字军者可以获得免罪,灵魂得救,欠债者免还债务,农奴获得自由,并以获得丰厚的战利品相诱惑。
1095年至五月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城宣布组建十字军。急于摆脱封建压迫的数万农民首先响应,但他们没有装备和给养,又缺乏组织性,绝大部分人死于非命,幸存者徒劳而返。翌年秋季,由封建主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1096—1099)约10万人,由欧洲出发,经君士坦丁堡渡海进人小亚细亚,在拜占廷的帮助下,攻占塞尔柱帝国首都尼西亚;进而又攻占爱德沙和安条克;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并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爱德沙、安条克、特里波利和耶路撒冷4个十字军国家。罗马教廷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一种特别的宗教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计有圣殿骑士团(神庙骑士团),医院骑士团(约翰骑士团),后来又建立条顿骑士团。骑士团内部有严格的教规和军事纪律,有很好的装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是教廷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工具。十字军侵略受到东方穆斯林的强烈反抗,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消灭爱德沙十字军国家。西欧教俗封建主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一五149),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但在穆斯林的抗击下毫无作为,无功而返。1187年7月,以阿尤布朝的埃及苏丹萨拉丁为首的穆斯林军队,在巴勒斯坦北部大巴列湖附近的海延(一译赫淀),一举消灭十字军主力,活捉耶路撒冷国王,解放了被十字军占领88年之久的耶路撒冷。西方为挽回败局,又组织力量强大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一1192)。这次十字军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即红胡子腓特烈)、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查理率领下进行的。由于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作战,各国十字军单独行动,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德皇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身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法国十字军占领阿克港后,于1191年回国。1192年,英王查理
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签订和约,承认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从而结束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进攻目标不再是异教的穆斯林,而是信仰同一基督教的拜占廷。1204年4月,十字军攻陷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大肆掠夺之后,在拜占廷帝国故地上建立一些十字军国家和封建领地,其中最大的为拉丁帝国(1204—1261)。威尼斯商人夺取了拜占廷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
第四次十字东征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教会权威的动摇,十字军战争的宗教狂热开始低落。此后的四次十字军,规模较小,多以失败告退。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历时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至此结束。
十字军东征的基本进程。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约10万人,由欧洲出发经君士坦丁堡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了耶路撒冷,并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耶路撒冷等4个十字军国家。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一1149),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但在穆斯林的抗击下无功而返。1187年7月萨拉哈丁为首的穆斯林军队解放了被十字军占领88年之久的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一1192)由德国皇帝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即红胡子腓特烈)、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查理率领下进行的。由于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加之德皇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身亡,其军队随之瓦解。法国十字军1191年占领阿克港后回国。英王查理1192年与萨拉哈丁签订和约,承认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结束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进攻目标为信仰希腊正教的拜占廷。1204年4月,十字军攻陷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大肆掠夺之后,并建立一些十字军国家和封建领地。威尼斯商人夺取了拜占廷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年);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年);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年)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第四次十字东征此后的四次十字军,规模较小,多以失败告退。1291年,埃及马木留克人攻克十字军最后据点阿克,历时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