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佛教指业障是妨碍修行的罪恶,业是造作,佛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善业;杀盗 淫妄,恶业;非善非恶叫无记业,刹那不停的在造,从来没有止息的在造。我们知道,口业是言语,着重在言语,饮食也是口业。意业是指念 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一般人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什么叫业,知道这是业,业决定产生障碍,业力障碍了我们的心性,我们再说粗一点的 话,业力障碍了我们的灵性,用佛法的术语说,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德能。
业障的说法
佛教用业障比喻人的罪孽。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另据北本涅盘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 之修行。
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 大一○·九上):“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佛光大辞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 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具大威力, 能受持者,业障消除。”
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 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 里运作也没有停止,甚至于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没有休止,这些作为统统都是业、身业,不只是这个经上常常讲的,那是讲大的、严重的 ,杀盗淫妄。
业障的症状
一、业障极重之人,常全身是病,几乎从头到脚都有问题,若如此,便是过去世的业太重所致。
二、业障与魔障有个共同点,即是医生检查不出病因。而其相异之处为:以业障来说,医生虽检查无病,但其实有病,只是世间的医学, 不论中西医,都无法检查出来而已,这便是业障病。至于魔障病,则是医生检查结果是无病,而实际上亦无病。然而,虽说无病,却表现有病 ,且极其受苦。如此一来,常很可能被别人误解成装病,而不容易受人谅解。
三、昏沉。业障重则常多昏沉,顺顺无生气。
四、掉举。业障重之人学佛之后,很不容易平静下来,而且常易兴奋,不能自己。
五、散乱。业障重者:心很容易散乱,不易集中精神。例如修数息法,从一数到十,他都很难作到,也许偶而能一、两次达成!其实数息 法从一数到十,我们每人从小就会了,且又不用思考、亦不须逻辑推理、也无善恶之分辨,可说是最简单不过,然而当盘腿静坐时,许多人就 是数不来。这就是因为无明业障,障住了本心之明的缘故,好像被一团大雾笼罩住了,故每次数着数着,就如在大雾中迷失一般而忘失了。
六、失念。业障重则心容易失去正念。
七、妄想。业障重之人:心容易有妄念,胡思乱想。这是比较轻的业障。
业障测试
一、重业障:
1 念佛时,越念越累,越烦,越紧张,越怀疑,越恐怖,越念气越短促,气不能调顺。
2 越念脑子越乱妄念纷飞,无法调伏,有时胡想到天外,清醒时己过了很久。
3 念佛时胡想一通,佛号成了顺口溜,或者赶着时间念,敷衍了事。
4 打不起精神念佛,犯昏沉、掉举的毛病。
5 根本不想念佛,拖一次、算一次,有时连〔正念〕都不起,只起邪念。
6 念佛念经时,产生怀疑的思想,或相反的思想。
7 念佛念经时,受到旁人的阻挠,讥笑,毁谤。
8 常生恶梦。
9 临命终时,魔来附身,或见己亡亲友来迎,胡言乱语失去正念,或晕迷不醒,正念全失。
二、轻业障:
1虽知念佛重要,但懒于念佛,心定不下来,打不起精神。
2念佛时,佛号一跑掉,能立刻察觉拉回来。
3念时可以抑制妄想,越念妄想越小,头脑越清楚。
三、微业障:
1念佛不易生病,防止灾厄,魔魅,及一切不吉祥之事。
2念时心平气和,心胸自然开阔,包容一切,不起分别心。
3修行中会有瑞应,好梦。
4修行中会逐渐降伏 贪、瞋、痴、慢、疑、五毒。
四、极微业:〔仍有无明,尘沙二惑〕
1 金刚持念时,返闻自性,能听到内有佛号,清清楚楚,字字分明。
2 念佛时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丝毫妄念不起。
3 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时,与别人说话或工作时佛号仍能绵绵不断。
如果有人发愿学佛修行时,许多烦恼事都来了,甚至事业不顺利了,身体也生病了,在诵经、念佛、打坐时,心头烦恼不安,渹涌而起, 不得安宁,须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寻,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讨不回旧债,所以千方百计找麻烦,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万 事又太平了,冤鬼阴谋得逞,可是你又得回到六道中去轮回了,如果你努力精进,道行日深,甚至出家,冤鬼们更不会放松,他们会用酒色财 气、荤腥、享乐、贪、瞋、痴等邪恶来引诱,使破戒、堕落。
可知修行是有许多业障的,大小多少端视个人多生多劫以来所积累的业种而定,须知修行本来就是法力与业力的较量;法力降伏了业力, 修行一帆风顺;业力胜过法力障碍就多。
行者必须戒慎恐惧,精进不己,始得有成,至于业轻的人,一旦皈依三宝,以佛力加被故,受戒修行一切顺利,家宅安宁,事业宏展,如 果精进用功,必有感应道交,祥瑞呈现,这是多生多劫福慧只修得来的结果。
如何消除业障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最大的业障是内在里面的习气。加持是一 种增上缘,最重要的是根本的亲因缘,就是自性要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要内在开发出智慧,内心没有种种相的执着。
相的执着分表层的还有深层的,表层的执着就是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深层的执着就是内在的种子跟习气。种子跟习气是内 在最大的战场,修行就是一种内在的战争,如果你容许无明的存在,那么内在里面就变成真如跟无明的一种战争,光明、平等、智慧的真如心 跟你内在里面的无明烦恼在战争。
所以,所谓的业障,其实是来自一颗无明的心,是你内在的那颗无明的心叫做业障。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 ,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
业障是无明烦恼,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业障和魔障的区别
一、业障是内在的业因,魔障是外来的。然究其实,皆是里应外合。正因你心里有毛病,如有内奸,于是才里应外合而成其魔事。
二、魔障是由业障而生起的,故业障实是魔障之因:基本上来说,如果没有业障,也就不会有魔障。
三、因魔障而起之事件比较大且猛烈;因业障所生者则强度较小。
四、魔障是医生查不出病症而实在也是没有病,可你自已却觉得有病,这是一种假病真受苦。而业障则是医生说你没病,可实在是有病, 这是一种真病真受苦。
五、业障通常只是自己个人遭破坏,可魔障则会因你而连他人也会遭到破坏,乃至于令自他皆沦为魔之眷属、或为魔所使、为魔所用。一 旦进一步而天魔入心,就会牵累一大票人,无数的人都随之而成魔子魔孙。
一般而言,小修行之人所遭受的是业障,大修行的人方遭魔障,故一般人发生魔障的情况较少,大都是业障较多。若没有几分道力或修行 的人,还用不着魔来坏你,你自己的业障就足够把你自己障得死死的了。
大虚法师:业障和冤亲债主有何不同?
我们不要去管什么“民间”的,或者“官方”的说法,我们不去这么分别。我们就从佛法真实义的角度,用佛法的正理、智慧,去研究和 剖析这个问题。在师父个人的理解里,所谓的“业障”和“冤亲债主”,是可以划等号的。不过我的定义,和你所讲的“民间”的定义和理解 可能是不同的。
所谓“冤亲债主”,既有那种无情无形的一类,也有所谓的“有情众生”,特别是跟我们有恶缘的众生,什么都有。其实这些业障也好, 冤亲债主也好,师父以前也都讲过相关的话题,但是你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深思,去举一反三。
注意!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冤亲债主,不管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冤亲债主,所有的这些业障和冤亲债主,归根结底,都是由我们的“ 心”引发的!都是由“我”,由“自我”引发的!所有业障和冤亲债主,追本溯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就是自 我,就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是外在的!所以你把握这个根本点之后,那其实要谈修行和对治,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你不用管这个业障的具体显现是什么,是工作中的业障,是跟同事的不和?还是家庭的业障,跟老公、老婆吵架?还是说丢了钱包?还是 说中了彩票?不管是顺的还是逆的境界,都是落在我们的自身,都是因为有“我”,所以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其实是“自我”,是我们自己 !你需要去降服、去察觉、去突破的唯一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就是你自己,不是别人!了解这个意思吗?把握这个原则之后,在很多修行法门上 就可以一通百通,就不会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语,被那些扭曲的邪见谬行所误导了。
当我们把握住“自己才是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这个根本知见、根本点之后,那么我们要修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内求,就不会向外 求了。很多人在这点上,就被你说的那些误导给带歪了。在他们想象中,需要解决的是外在的那些业障和冤亲债主,他们想要解决想象中的那 些恶鬼众生,想要改变世界,改变环境,忘了其实真正最需要解决的是自己!
很多人就是被这种似是而非的、误导性的言论带离了佛法修持的核心宗旨——“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这种邪知邪见,这种误导性的知 见,是很微妙、很可怕的,害人于无形中,断人慧命于无形中。这种说法,其实可以定义为是附佛外道、邪魔外道的邪见。如果我们自己非常 清晰,佛法与外道修行的不共之处,能把这个搞清楚的话,这种说法你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会把众生引导到哪个方向?一听就知道它是 不是有问题?如果你听不出来,那说明什么?说明你还有很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做,说明你在基础的闻思修上、在基础的知见上还没有过关,是 不是这样?那么你就应该补课,花点时间把佛法正见这个基础、把这一课补好来。否则很容易在盲修瞎练的过程中,被带歪了,被带到阴沟里 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说小可不小,它其实是个很根本、很原则性的、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就是在这些很微细的知见上不清晰,不断地偏离正 道,一偏之后就越偏越远,“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那就很可惜很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