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乾隆帝王下江南,来到无锡。他便服私访,独自走进一条小巷,只见粉墙上写着"此路不通"四个大字。旁边站着一个不过十岁上下的小孩子,对着"此路不通"呆呆望着。乾隆好奇,问小孩:"你叫什么名字?""杨芳灿""墙上的字你都熟悉吗?"杨芳灿倒也灵巧,对乾隆必恭必敬答道:"老伯!四个字我只识得。"路不通",第一个字勿识。"乾隆听了可笑,怎么一个常用的"此"字却不认得。随后又问:"你读了几年书?""三年。""你读的是些什么书?""祖父教我读完了《论语》,就是没读到这个字。"乾隆越发希奇:既然《论语》全部读完,怎么会没读到这个“此”字。就说:“你一定读过这宇,或许健忘了。《论语》我也读过,这个字至少有儿百个呢!”岂知这个小孩脸孔急得通红,很不佩服,说:“你这老伯……我在《论语》书里确实没有读到这个字。你说有,请老伯说说看,《论语》哪一句里有过这字?”乾隆被杨芳灿这样一问,一时却也答不上来,结尾,只好假痴假呆地脱离了。
乾隆回到都城,一直憋着这股气。这天三更三点上朝,看着两旁站着的文武百官,问道:"众卿都读过《论语》吗?"满朝文武齐呼万岁:"小臣们读过。"乾隆又问:"既然读过,可知道《论语》书中共有几许个。"此"字?"群臣听了,有的说有上千个。有的说至少有几百个。横竖"此"字在《论语》里不在少数。乾隆又问:"既如此,谁能说出一个"此"字,在《论语》哪一句中就行了。"群臣个个摇头摸腮,想了半天,也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最后,乾隆传旨,索性把《论语》找来,让大家一页一页,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查。哪里晓得,从头到末,竟找不到一个“此”字,乾隆这才相信,无锡那个杨芳灿,人虽小,说的话丝毫不假。那些说大话的群臣匆忙跪奏:“臣等有欺君大罪。”乾隆笑道:“恕尔等无罪。不过此后万万不要强不知为知就是了。”本来《论语》书,凡是用"此"字的地方,都一律用"斯"字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