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从前忠州城每年三月初四这天,为怀念巴曼子刎首留城,要举行十分热闹的游行活动,叫做游“三月会”。
巴曼子是战国时候巴国的将军,驻守忠县。那时,巴国发生内乱,巴曼子请楚国帮忙削平内乱,承诺内乱平息后,愿拿忠州等三个城池作为谢礼。乱事平息后,楚国来要城,哪知满城黎民不肯跟到楚国,巴曼子只好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送给楚王。楚王很受感动,就不要忠州等三座城池了。忠县黎民为了怀念巴曼子的恩义,兴起了“三月会”。
三月会的头一天——初三,一些人饰演阴司的判官小表、牛头马面、鸡脚无常等,敲锣打鼓在街道上转一圈,意思是排除街道上的一切污秽邪魔,叫做“扫街”。
初四这天,一早就有一个身穿“兵勇”披褂的人,打着一面小锣,飞快地沿游行街道飞驰老关帝庙侧的萧公殿(相传那是土主娘娘的婆家)去报信,叫做一道报子。等二道报子事后已经中午了,只见四人抬着一个大鼓走在最前头。紧接着而来的人装扮成土主爷爷在前面引路,两人吹着长号,后头四面大锣,一幅长长的白绸会标上写着“巴领土主刎首留城怀念”,两面风火旗,四面“回避”、“肃静”的道牌以及很多写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脚木牌。再后头是拿着二十八宿的部队,都是用锡铸成的,二十八宿神像手中拿着各种武器,如瓜锤、斧、铖和其他形象的东西,下面接根长木把儿,每件约重三四十斤,一人拿一根,再后头是四人或八人抬着一座座木制的平台和彩亭,那上面是民间故事或历史剧中的片段情节。后头是一座座用各色绸缎点缀成有天盖的明轿,轿中坐着有钱人家小姐装扮成的古装姑娘或时髦女郎。再后头是“鼎马”部队,那是用红绿绸缎点缀着马头马身,骑鼎马的人都是十岁以下有钱有势人家的男娃儿,妆扮成文官武将,象征他们未来有出息。这段部队有三四十匹鼎马,大人们看着自己的孩子骑着鼎马,心里十分自得,再后头是玩彩龙、玩宝的部队,就要算三月会游行部队中最逗人看的一截。有钱人家拿出稀奇贵宝和金戒指、玉镯、珍珠玛瑙、古董器物等宝贝,扎成元宝,嵌在铁制的宝架上。人们把这段热闹的局面称为夸富斗奇的“赛宝会”。玩的彩龙,分青龙、黄龙、白龙等颜色。玩彩龙的人都身穿戴一色的绸衣裤,眼戴墨镜,口吹响哨,几十条彩龙玩起来,昂头摆尾,此起彼落,十分悦目。最有趣的是每条彩龙玩尾的人装扮得很是独特,演出动作风趣多变,看的人没哪个不笑弯了腰。
最后一部分是走在土主爷爷前面的仪仗队了。忠县出土的青铜器、古陶器和古董鼎彝等等,摆了十几架,抬着一个很大的铜香炉,里面焚烧着檀香,背面一队细吹细打的乐师和一对特制的蜡烛模子,每根烛足有四五尺高,分别由四人抬着,香烟缭绕,氛围十分严肃。土主娘娘的坐像在前,土主爷爷的坐像在后,两乘銮轿由八人分别抬着。轿内两位神像笑容满面,轿后一队古装亲兵拥护前进。整个游行部队有好几千人。
游行街道的两旁、楼房、窗台,处处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忠县四乡八场甚至相近的梁平、垫江、丰都、石柱的人,在头两天就住满了城里外的栈房或亲戚家中;县城各行各业的交易特别好,尤其是小吃小玩更是俏货。男女老小喜笑颜开,比过年还热闹。有的门前还燃香点烛,对巴领土主行礼。
忠县黎民为怀念巴将军而举办的“三月会”游行活动,历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