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清朝统一战争,是指来自满洲(今中国东北)的清朝政权进入山海关之后,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及取得更多疆域而发动的一系列战争。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朝势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中国本部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清军入关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在山海关外的清朝迅速出兵,打出为故明臣民复君父仇的旗号进入中原。就在清朝接连取得军事胜利之时,清太宗皇太极病逝。占据北京的李自成为防止清兵入关,多次派人招降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均未获得成功。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师东征,直取山海关。四月十五日,吴三桂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抵达山海关,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帮助下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二十六日李自成败回北京,在紫禁城举行称帝仪式后于四月三十日退出北京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城。
十月初一,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往并定都北京。这时,清朝的地区仅为辽东、京畿和河北附近。与清军并存的,有三方:南京的弘光政权,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他们占据着南方以及西南的大片地区。多尔衮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占领了山西、河北和山东,占领了华北地区,然后,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经山西入陕;豫亲王多铎由河南趋陕,两路合攻西安。进攻李自成大顺农民军。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占潼关,直指西安。李自成兵败退出西安,率领残部退往河南陕西交界地带的商洛地区,继续坚持抗清。最后退往湖北九宫山,战死于此。将其攻灭后,清朝以广大的北方地区为依托,转向东南进攻南明弘光朝廷,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在清军一连串的军事打击下,南明诸政权、大顺、大西政权被消灭,南明的残余势力诸如郑成功等退居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抗清。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奉南明永历帝为正朔,对抗清朝。
在清朝完全占领中国本部之后,明朝的支持者们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他们或是流亡海外,或转入地下活动,形成天地会、洪门等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组织。
削平三藩
1662年,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康熙初年,西南的三藩云南吴三桂、广东尚可喜、福建耿精忠为朝廷的最大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在华南地区的权威。康熙十二年(1672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起兵初期,吴三桂旧部纷纷倒戈反清,经过八年的战争,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攻克明郑
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1646年,清军入福建,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出走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1661年4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经热兰遮城之战,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试图反清复明。
1674年4月21日,清朝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隔海邀请郑经西征。郑经渡海后,击败耿精忠、尚之信,占领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和汀州。腹背受敌的耿精忠只好降清。耿精忠降清后,独自面对清朝军队的郑经节节败退,最后退回厦门。1677年清朝与郑经展开和谈,清朝康亲王杰书许诺,若郑经从中国沿海的岛屿撤退,就答应比照朝鲜,让东宁成为清朝藩属,并与东宁通商,永无猜嫌。1678年清朝将领赖塔给郑经的书信中声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郑氏可永据台湾,与朝鲜、日本地位相同,不必剃发易衣冠、称臣纳贡全凭自愿。但郑经索要海澄为互市,导致谈判破裂。1680年,郑经战败,从厦门撤守台湾。
1683年,康熙帝派水师提督施琅进攻澎湖并攻克,台湾的郑克塽向清朝请降,东宁国灭亡。自此,南明的最后一支势力被消灭。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归福建省管辖。
反击沙俄军
16世纪以来,沙皇俄国跨过乌拉尔山脉向亚洲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不久之后持续侵扰中国黑龙江流域。清朝初年,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防卫空虚,沙俄遂占据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顺治帝时,清军曾几次击败俄军,由于东北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军势力又卷土重来。康熙帝亲政之后,清政府一再要求俄方退出,俄军置之不理,并且继续扩大行动。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5年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俄军投降。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军遣送回国,清军撤回后,俄军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本部2000人及援军重新攻打雅克萨,清军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弹尽粮绝,俄国派特使和中国议和,康熙帝令萨布素撤兵。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国代表费耀多罗·戈洛文伯爵和清政府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在条约中,“清朝”和“中国”是互称,“中国”一词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一个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含义。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以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经勘界后,同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保证了中俄的和平与商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