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承德,现在是河北省管辖下的一个地级市,但是在民国到建国初的一段时间,它是一个省会城市,所属的这个省,就是热河省。所谓“热河”,说的就是流经承德的武烈河。这是滦河的支流,因为有温泉汇入,冬天都不会结冰,所以是“热河”。承德这座城市本来是没有的,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后来在它周边才陆陆续续建起了一座城市。这座园林行宫,就是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璁山庄与外八庙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千年来历代皇帝为其出行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离宫(又称行宫),至今保存完好的极少。然而,清代建的避璁山庄及周围寺庙,仍焕发着昔日的风采,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避璁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璁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形成界墙内约占地564公顷,其规模壮观,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
就在这个塞外少见的风景幽美之地,一座古朴宁静的山庄,一片香火缭绕的寺庙,包含了多少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北京的紫禁城,毕竟混合了几个朝代的气息,而此处,而此处,则是完完全全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这正是承德的特别之处。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康熙四十二年,清廷开始在这里修建避暑山庄,就这样工程不断,一直修到了乾隆五十五年,算下来断断续续修了将近100年。
既然叫“避暑山庄”,那么顾名思义,这里是皇帝避暑的地方。清朝从康熙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皇帝时代,有一项传统一直坚持,就是“木兰秋狝”,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聚集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对他们加以笼络。这在清朝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件大事。木兰围场在承德以北的群山之外,“千里松林”,历来都是皇家猎苑,康熙皇帝更是把那附近的山林草泽都围起来,号称“围场”。
“秋狝”就是秋天打猎。从北京出发,一路去往围场,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往往需要十数日的时间。这期间,皇帝需要歇宿,各随员也都需要有落脚的地方,所以,这一路沿途,就修建了十几个行宫,其中,热河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最大的一座。后来形成了管理,皇帝在热河行宫避暑,到秋天就从避暑山庄起程,前往木兰围场射猎,之后再回北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避暑山庄处在重要的节点之上。
避暑山庄在承德市圈起了一大片山林,以及山下的平原、湖泊,占地560万平方米,非常地广大。山庄之中,有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俩皇帝各自题名的36景,蔚为大观。整个山庄之内,汇聚了全国各地园林艺术的精华。如果你到过圆明园和颐和园,就能够感觉到,清朝皇帝的品味,在哪里都差不多。
山林占全园的80%,剩下的是平原,其中湖泊又占了一半。山山水水都囊括其中,茂密的山林,平整的马场,跑马射猎都足够了。山庄北部,甚至还建有蒙古包,乾隆皇帝正是在这里宴请各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外国使节的。
1793年,马戛尔尼就是在这里,觐见了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英吉利国使臣,那意思很明显:你是外夷,正适合在这里接见。的确,承德避暑山庄,可不仅仅是皇帝游玩、避暑的地方,清朝皇帝在这里安抚四夷。
你看山庄外面修建的“外八庙”,那是清朝皇帝专为怀柔信仰喇嘛教的蒙、藏民族民众所修建的。寺庙仿照蒙藏各地著名的寺庙修建,比如有仿照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人称“小布达拉宫”,有仿照日喀则札什伦布寺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为了迎接前来向他祝寿的六世班禅大师而建。在当时,喇嘛教在草原和西藏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宗教的影响,笼络蒙藏上层贵族,正是清朝皇帝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避暑山庄,也因此在宗教的浓重色彩背后,有了深远的政治意义。而顺理成章的,汉地之外的“四夷”,也就都在这里接见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不愧为这个从塞北起家的王朝之“陪都”。清朝本来自有陪都,是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那里是爱新觉罗氏龙兴之地,地位当然重要,但是在康熙皇帝开始,在塞外各地中,政治意义就不如承德避暑山庄了。在塞外,以草原民族的方式对待草原民族;在汉地,以农耕民族的方式对待中原汉民:这算是清朝的“一国两制”吧!这种制度在辽代就有所实践,契丹人也是采取草原与汉地分别设官、区别管理的,但是清朝做得比辽代更彻底,效果也更显着。
1793年,当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大清帝国正是这样一个光景。他一路沿运河而来,沿途所见,是一个在欧洲人传言当中无法想象的贫困的中国。因为磕头与否的问题,英使和皇帝闹得老大不愉快,英国通商的大门并没有敞开。但是他看透了老大帝国的虚弱,在表面的光鲜之下,他看到了机会。
马戛尔尼靠和平没有换来的东西,五十年后,英国靠战争换来了。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逃到了他名下的另一片园林。他该很庆幸祖宗还留给他这么一个清静之地,但是他在这里已然无所作为,没多久,死在了这里。他死后,他留下的孤儿寡母可并不好欺负,在摆驾回宫的过程中,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祺祥政变”,从此开始了她48年的统治。
避暑山庄的大门,在她的身后,永远地紧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