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莺莺塔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古塔,能保存到此刻的唐代古塔,已经百里挑一。但这古塔却怪声不停,哭声、唱戏声、蛙鸣声……这些来路不明的声响,为古塔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曾是武则天时期的香火盛地,更因一出《西厢记》家喻户晓。在那边,有一座莺莺塔。有人说站在塔底下,能听见蛤蟆的叫声,也有人说能听见人的抽泣声,另有人听到过很清楚的唱戏声。这座神秘的古塔为何屡屡发出怪声?这些怪声之间,又有着如何的联络?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妙?
1986年9月,普救寺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忽然,一名工人听见了从寺内的古塔中传出断断续续的怪声。仔细听来,好像是人的抽泣声。普救寺修复期间,外人严禁进入。有谁会闯入这座古塔?又为何如此哀痛地抽泣呢?
仝毅是原普救寺旅行文物管理所的所长,与普救寺相伴了30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普救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本地群众以为的哭声来自《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他以为那只是人们善意的附会而已。
仝毅对古塔中的哭声不仅没有半分惊疑可言,并且不觉得然。他曾亲历的一幕,远比已知的愈加扑朔迷离。仝毅说:“1987年,修复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地听见塔里唱起戏来,大家都说很希奇啊!”
身边的佛塔,居然传来阵阵唱戏声。一阵阵的敲锣打鼓声,险些在寺里每个角落都能听见。可找遍了佛塔的里内外外,始终没有发现任何人。
除了唱戏声,塔里还呈现了蛙鸣声。为了探寻古塔中的神秘声音,仝毅查找了关于莺莺塔发声的最早历史纪录。终于,在清朝的《蒲州府志》和《永济县志》中,仝毅发现了两段相同的纪录:“有声若吠蛤,盖空谷应音类矣。”意思是说这里的声音就像是金蟾的叫声在山谷之中回荡。
传说中,金蟾并不是平凡的蟾蜍,它只有三只脚,能吐钱,被人们看成旺财的瑞兽。但这只是人们美妙的盼望,并非现实。但是这蛙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普救寺离黄河约莫有6000米远,天气湿润,十分适合蛙类的生存,可蛙类只有在春夏繁殖的季节才会成群地鸣叫。莫非100年前,普救寺里有一只不知倦怠的巨蛙?
更希奇的是,塔中还回荡起了校园歌曲。西厢小学是附近独一的一所学校,为了利便村里的小密友上学,3年前才刚从山上搬下来。大家发现站在学校操场,可以很明显地瞥见远处的莺莺塔。相对于莺莺塔来说,西厢小学的位置和那时戏台的位置很相似。假如然像仝毅说的,戏台的唱戏声可以在塔下听见,在莺莺塔下应当也可以听见学校喇叭里的歌声。
10分钟后,大家到达了普救寺,其实在路上大家就已经发现,当离学校500米左右的时候,喇叭里的歌声就已经听不到了。莫非在2500米外的莺莺塔下还能听见吗?令大家震惊的是,在走向莺莺塔的途中,学校扬声器里的歌曲声竟渐渐清楚起来,而当大家到达莺莺塔下时,听见的歌词更是句句明显。
为了解开古塔的怪声之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进行了现场调查。最终发现蛙声实质上是敲击石块的声音形成的,是敲石头的声音通过13层塔檐反射后的结果。
路过在莺莺塔周围一系列准确的考查丈量后,专家发现:在10米左右的地方敲石头,听不到蛙声,只听到敲石头的声音,或者鼓掌的声音。而在20米以外的地方,能听到咯哇咯哇的声音,这听到的声音,是从塔上空传过去的。
那古塔又是如何把叩石、击掌的声音变成田鸡叫声的呢?为什么其他的13层塔,没有发现同样的现象?因为莺莺塔每一层塔檐都是用青砖一层一层叠砌出来的,并且每一层往外延伸宽度不完全一样,这样的布局正好形成内凹形的曲面,也正是塔檐形成的曲面,使得声音发生了改变。
鸟的叫声也好,敲石头、鼓掌的声音也好,并不是纯真的一个频率,而是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这三种频率接触到塔檐,发生区别的反射现象,有的被削弱,有的被加强。因此传到我们耳朵中就发生了声音的变异。所以我们在塔下听到的是蛙声,与自然界的蛙鸣声很像。
因为塔檐的多层汇聚反射,让敲击石头的声音变成了蛤蟆的叫声。但是,那个唱戏的声音,学校的声音,莫非也是塔檐汇聚反射之后变出来的吗?莫非莺莺塔真的具有神奇的收音放大的功效?
其实,声音的反射并不复杂,它就像我们平时瞥见的水滴,碰到障碍物会向四周溅开。假如障碍物表面相对平滑,水滴会溅得比较远,但假如障碍物表面很粗拙,水滴溅出的范围就小多了。对于莺莺塔来说,塔身和塔檐全都是用青砖叠砌而成,青砖原来就是很好的反射体,所以险些所有的声波都被反射到了塔下。
莺莺塔此刻之所以能够发出这种声音,跟它奇特的建筑布局有着很是大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13层的布局,能够产生这种多层汇聚反射的效果,所以我们能力够听到如此美好的声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