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在我国古代,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古人婚姻大多毫无感情可言。但是也有极个别的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幸福美满的才子佳人,至今为人称道和艳羡。
1、弄玉和萧史
“萧史”传说是春秋时的人物。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 萧史善吹萧,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萧,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乘龙快婿的成语就来自于这个故事。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欢音乐,是一个吹萧高手。弄玉回房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英俊少年,吹着箫,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少年对弄玉说:“我叫萧史!住在华山。我很喜欢吹萧因为听到你的吹奏,特地来这里和你交个朋友。”说完,他就开始吹萧,箫声悠美,听得弄玉芳心暗动,于是也拿出箫合奏。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的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人。没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萧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会吹萧。等弄玉见到萧史,她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萧史就是她梦里的少年啊!萧史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吹萧,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
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开始也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成活泼。这种现象使得朝廷臣子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了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告而别,躲到一个别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风,载着他们一路吹萧,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
2、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3、徐德言和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陈贞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妹,虽生长在皇家,却没有一般金枝玉叶的那种骄横脾气,在宫中以性情温婉贤淑而为众人称道。她外貌端庄秀美,举止高雅大方,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此,她选择夫婿也自有眼光,不恋侯门贵族,独重诗文才识,成年后,由她自己作主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也颇显露出他的政治才华,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
在北方,杨坚取代了北周静帝而成为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举兵南下,很快就消灭了陈国。按照古时惯例,亡国之君及其亲族不准许住在原籍,以防其纠集残部,死灰复燃。因此,国破家亡的陈后主及皇族被虏北上,一同解往隋都长安。乐昌公主自然也在被虏之列,她与恩爱夫婿徐德言眼看就要被活活拆散。临行前,乐昌公主把一面自己梳妆台上的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留给失君,一半自己收在怀中;她与徐德言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以便夫妻破镜重圆。陈国皇族到长安后,乐昌公主被分到了隋朝开国功臣杨素府中为歌姬。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
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回到江南以后,这对恩爱夫妻心满意足地过着平平静静,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平淡中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度余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代,这对夫妇终于走人了暮年,在唐太宗贞观十年同时死去,夫妻合葬一墓,陪葬的就是那面历尽沧桑的破铜镜。
后世称夫妻分离而复合为“破镜重圆”,典故就是从乐昌公主与徐德言这里来的。
4、李清照和赵明诚
赵明诚(1081-1029),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才子佳人、恩爱夫妻。
5、侯方域和李香君
侯方域(1618一1654),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博学强记,因应试中抨击时政,名落孙山。在流落南京时,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遂成佳偶。后为躲避阉党余孽追杀,与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时,香君怀抱与侯方域定情时候赠的一把扇子欲寻自尽,鲜血溅到扇上。著名画家杨龙友为香君的真情所动,在扇上就其血点画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后世的“桃花扇”。侯方域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返回家中,建“壮悔堂”,取其“壮年知悔”之意。从此在其间潜心于诗文创作,成就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李香君后来到侯方域身边,两人破镜重圆。李香君死后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
6、冒襄和董小宛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名白,又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1642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小宛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其擅长抚琴。今水明楼内的古琴,就是她当年心系之物。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只可惜红颜薄命,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年仅28岁的董小宛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后人讹传董小宛未死,被洪承畴抢去献给了顺治帝成了董鄂妃,实是无稽之谈!
7、奕绘和顾太清
奕绘(1799-1838),字子章,号太素,爱新觉罗氏,曾祖父为乾隆皇帝,祖父永琪(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角之一,小燕子的情郎),为乾隆皇帝第五子。奕绘生长在文化氛围浓重的王侯之家,加之名师教诲,自幼便博学多才,十二岁就能作诗,稍长,精通中、西之学,深有造诣。嘉庆二十年(1815)袭爵贝勒,道光十五年(1835)辞官闲居,直到病笔。奕绘在为官期间,勤于政事,忠于职守,专意风雅,同情人民。奕绘的一生中,尤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顾太清的爱情生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而且与他的文学创作也至为密切,至关重要。
顾太清(1799-1876后),名春,字梅仙,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是雍正时权臣大学士鄂尔泰侄子的孙女,后来家道中落。顾太清的父兄辈学术造诣很高,所以顾太清自幼便受家学薰陶,慧中秀外,是闻名的才女。
顾太清与奕绘有亲属关系,奕绘的祖母是她姑奶。靠这层关系,太清在家计艰难之时,曾一度到奕绘家中寄食,名义上给奕绘的姊妹们当家庭女教师,其实不过是指点陪伴作文吟诗而已。当时,奕绘十五、六岁。这对青年男女,由钟情而至热恋,诚如奕绘在词中描写的那样;"见人佯避,背人携手私语"。两人情投意合,诗书往还,"一十三行,写上吟章。双款分明哑谜藏"。可是,好景不长,这对热恋中的情人,却劳燕分飞。对此,奕绘曾痛苦地吟道:"谁料苦意甜情,酸离辣别,空负琴心许。十二碧峰何处是?化作彩云飞去"。按当时朝廷的规定,顾太清与奕绘是完全不能结合的。不仅奕绘的亲友们反对顾太清与奕绘结合,就连奕绘倚重的老仆顾文星也持否定态度。奕绘陷入不能自拔的苦恋之中。
后来,奕绘铤而走险,竞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西林清改名为顾太清,以世仆顾文星之女的身份上报宗人府,瞒过了当局,纳顾太清为侧室,这对有情人才成眷属。婚后,奕绘与顾太清形影相随,两情一心,诗词唱和,颇多佳作。后来分别收入《南谷樵唱》和《东海渔歌》集内。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晚年还自署“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奕绘的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均有高深的造诣,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地位。奕绘不仅精于词章,而且还精通儒学,旁涉佛经道藏,对西洋科学也有一定造诣。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些古代才子佳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不禁使我想起了这首诗。生死相许、至纯至真的爱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宝贵,即便时光已越千年照样熠熠生辉,它不该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花雪月,更应是人类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