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
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扶养下渡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外洋来信,叮嘱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例外进入长沙第四十低级小学,在那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民风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带动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念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念书一时被传为美谈。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结业。
1913年,杨昌济从外洋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杨开慧追随母亲伴随从外洋留学回湘的父亲,
杨开慧与毛泽东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栖身。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品行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常常去杨家向老师讨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从迁居长沙到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讨教时,她老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认识。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1918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往探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毛泽东虽是暂住杨家,小师妹和他接触的时机却多了,毛泽东每日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磨炼身体,并且隆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钦佩,正是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19年12月8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杨家。不久,杨昌济抱病,杨开慧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念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很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加入守灵,资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杨开慧回到长沙,获得父亲生前挚友的关照,在李淑一父亲的资助下进入教会学校湘福女中念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义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睡房。杨开慧在校期间不做星期,毁坏校规,还常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守旧的湘福女中解雇。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带动母亲把父亲归天时亲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加入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铺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民风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需要不凡的气魄和胆识。杨开慧想进男校,和毛泽东磋商,毛泽东很是支持。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
1920年冬,杨开慧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与毛泽东成亲。他们一不置嫁妆,二不坐花轿,三不布新房,四不办筵席,也没有送亲客。杨开慧独自一人提着一个装着衣服的小箱子,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第一师范教员宿舍,以同居来表示成亲,用他们的话来讲叫“不做俗人之举”。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些好友用饭,这顿饭总共用了6块大洋,吃到最后他俩向列位客人公布:“我们成亲了!”
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天下代表大会。1922年初,杨开慧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人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创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密和交通联系工作,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副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野净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她常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机密联系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批示,配合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沉重的革命工作,杨开慧那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
1922年,毛泽东开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1922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配合毛泽东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1923年11月 次子毛岸青在板仓家中出生。1924年,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授课。
1925年2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夫运动,配合毛泽东开办农夫夜校,在农夫夜校担当教员。她不但一直照顾老公生活并带孩子,也资助联系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
1925年12月 脱离韶山转往广州配合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系工作。
1926年随毛泽东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夫运动进行考查,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夫运动考查汇报》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登载,里面也凝结了杨开慧的心血。[5]1927年4月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赶到板仓探望在此隐蔽的老婆和三个孩子,又在杨开慧伴随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屋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乱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老公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叮嘱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加入一些农夫运动。杨开慧给老公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嘱咐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大夫)。这次话别,是这对配偶的永诀!
今后,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临严重白色可怕,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络的情形下,杨开慧介入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愤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他出了1000银元的赏格缉捕杨开慧。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几回都化险为夷躲过了仇人的追捕。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探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当晚早晨80余人团团包围了杨开慧的家。她被逮捕时,连同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关在百姓党的“清乡司令部”,怕有人劫狱,又转移到长沙陆军牢狱。转移时,押签上注明:“最严重的政治犯,女共党杨开慧一名,附小孩一名,女工一名。”她带着长子毛岸英坐牢,面临百姓党长沙戒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毅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获得你们满足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怯弱鬼,吓不住辈产党人!”中共地下党和杨开慧的亲属们也四处营救,很多知名流士也出面保释。何健迫于压力,对下属交代: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离开伴侣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其他问题都可不再追问。杨开慧则斩钉截铁地答复:“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离开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纪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交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谓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骄杨”看成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