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省龙溪(现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教牧师,但他详尽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于晚年才真正成为一名基督徒,其哲学探索历程记载于《信仰之旅》一书,他尝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生平
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相伴一生。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着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着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1939年)、《风声鹤唳》 (1941年)等作品。《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许多著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1944年到重庆讲学。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
有监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终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架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英寸,储有7000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字),1952年获美国专利,历时长达六年半。由于研制打字机导致破产,林语堂曾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 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后话,一般图书出版作者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林语堂和她打官司,她打电话给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 最后两人形同陌路;“上下形检字法”后来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并曾授权给神通电脑公司作为其中文电脑之输入法,神通称其为“简易输入法”。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于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杂志
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杂志封面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林语堂的作品
小说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又名《瞬息京华》,张振玉译,1940年,上海若干出版社
《风声鹤唳》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和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
《剪拂集》,1928年
《欧风美语》,1933年
《大荒集》,1934年
《我的话》(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话》(第2卷,又名《拙荆集》),1936年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新生的中国》,1939年,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1940年,上海朔风书店
《锦秀集》,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圣人》,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语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讽颂集》蒋旗译,1941年,国华编译社
《拨荆集》,1941年,香港光华出版社
《爱与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有不为斋文集》,1941年,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书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年,上海金屋书店
《无所不谈》(1一2集,1969年,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年,开明出版社),又名《无所不读》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当代汉英辞典》电子版
评论集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2005年,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武则天传》(Lady Wu)
译作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台北阳明山故居
位于台北阳明山上,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是其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建筑是以中国四合院布局、西班牙式白墙及螺旋柱、蓝色的琉璃瓦。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得到林夫人廖翠凤女士捐赠大师藏书、著作、手稿及其遗物于大师旧居,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1985年5月开放,之后以“名人故居”及“文学生活馆”之方向重新规划,2005年10月1日由东吴大学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经营林语堂故居。
厦门鼓浪屿故居
位于漳州路44号,建于1950年代是鼓浪屿三大欧式建筑之一,是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成婚之地,但至2010年止,这座百年老宅因产权问题长年失修,正门封死,外墙剥落,屋檐被白蚁啃去大半。鼓浪屿于2009年开始申遗,林语堂故居是其中重点项目,但林语堂故居产权不属其后人,三年前被一家企业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