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她也是民国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进士,曾资助蒋百里赴日本留学。其父林长民是学者,其叔林天民是宣统二年进士,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皆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堂叔林君颜为国民党少将。母何雪媛。其弟林恒是中国空军,于1941年3月14日成都双流空战殉国。
与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从诫为现代中国环保运动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华社记者。
其侄女林璎是美国建筑师,为首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设计者。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陆家巷,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初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了避免和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混淆,自己改名“林徽因”。
1916年于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18年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1920年和父亲林长民一起赴伦敦生活,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鼓励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同年10月,与徐志摩初次相遇。1924年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但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
1925年与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等筹建“中华戏剧改进社”,参加演出,交流戏剧艺术。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夫妇一起考察多处古代建筑,和诗人徐志摩、作家沈从文、学者金岳霖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谊,创作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剧本等著作多篇,时人称为“才女”。
1928至1930年设计了吉林西站,并由梁思成审核建造而成。该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不过,林徽因或梁思成的权威传记、史料、或梁思成亲自撰写的详细简历里面,都没有提到二人曾参与该车站的建筑工作;目前铁路档案中所保存的吉海铁路总站设计图纸中,工作人员名单上也没有二人的名字。林徽因、梁思成与吉林西站的关系有待考证。[在吉林西站走廊里悬挂的一张带有林徽因梁思成合影照片的展示板上,写着:“吉海铁路总站站舍于1928年至1929年间建成,可以说,吉海铁路总站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是他们爱情的结晶。”还有一幅是“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单独简介,也配有她的照片。在另一张“雄狮初醒”的吉海铁路总站介绍展示牌上,则清楚地记述:该站舍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林徽因,审定者为林女士的丈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
1931年11月徐志摩为参加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搭乘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现北京),不幸意外坠机身亡。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49年,北平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前夕,林徽因与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与中共高层商谈,确保北京古城的建筑完整不受战火波及,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支持,最后北平地区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后,林徽因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同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林徽因获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组成员,曾带领清华大学设计组提出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的国徽草案。后与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员参与修正了中央美院张仃方案的建筑图案与色彩,1950年6月2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以清华大学深化的第二稿为基础制成国徽。在此期间,林徽因还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时年林徽因身体健康状况已经欠佳,仍然继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工作,除参与设计国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成员,设计了纪念碑底座和花环图案。1955年4月1日因肺结核久治不愈,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多位亲朋好友出席其追悼会。悼词来自清华好友钱端升教授,挽联中较为出名的来自好友金岳霖教授:“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之后林徽因遗体被火化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紧邻比自己早一年逝世的小叔梁思永之墓。她的墓碑为其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环刻样,她的墓也是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被祭扫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