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杜月笙,20世纪上海传奇人物。
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在上海创立,至今已走过百年历史,在历任正副会长中有个名字十分醒目,那就是解放前上海滩最大的黑帮帮主杜月笙。说起杜月笙,真是有无数的话题,有人称赞,有人大骂,但不管怎样,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瘪三,在跟上海滩另一大佬黄金荣混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再到后来势力和影响力超过黄金荣,成为上海最大的新一代黑帮帮主。
清末至民国时代的大上海,是中国最富传奇的城市。在这个由洋人创造的城市里,可谓什么人物都有,龙蛇混杂,传奇跌宕。杜月笙能够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代枭雄,与这里的“水情”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有了上海滩这样一滩不同的水,才养了杜月笙这一条混世蛟龙。
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出生于浦东川沙高桥南杜家宅,这里现在已是繁华的浦东新区一部分,那时可是绝对的乡下。在杜月笙还不记事时,父母就去世了,由继母和舅父养育,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所以,小小年纪,就可是“讨生活”。14岁的时候,杜月笙离开家乡,来到黄浦江以西的十里洋场,在一家水果店当学徒。在这里,杜月笙通过为水果削皮,练就一手好刀法,获得了“莱阳梨”的绰号。
这个时候的杜月笙,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奋斗劲头是很足的,不甘于贫穷,时刻想着一夜咸鱼翻身。
没人脉,又没文化,怎么翻身?年轻的杜月笙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希望靠“赌”一夜发财。结果可想而知,十赌九输,最后因偷偷挪用水果店的钱赌博翻本,结果还是输得精光,只好悄悄溜之大吉。
不过,杜月笙遇到的这个老板是个好心人,离开店的杜月笙没了生计,饥寒交迫,很快病倒。店老板知道情况后,把他接回店里养病,一点也没责怪他,等病好后,依旧信任他。要知道,杜月笙自小父母双亡,见惯了各色势利眼,包括来自亲族乡邻间对等的恶恶相报。水果店老板的这种善行,是杜月笙第一次亲身体会到,这深深触动了杜月笙。自此,杜月笙一边踏实工作,一边学做人做事。
不久后,杜月笙有机会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终于踏上“有组织”的生活。
陈世昌是小东门一带的流氓头子,绰号“套签于福生”,在青帮中属“通”字辈,杜月经按序排在“悟”字辈。由于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获得机会进入黄金荣公馆。
因为杜月笙机灵诡诈,又善解人意,很快获得了青帮头面人物黄金荣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上升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的公兴俱乐部。
因善于纠合同夥,勾结军阀,他成为鸦片提运中最有势力的一个。
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与军阀当局庇护下,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势力日大,成为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
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
杜月笙属于那种一通百通的人物,要说那时的他有多厉害,看看其名下的商场、码头、烟馆、工厂就知道了,几乎整个上海滩的生意没有不跟他杜月笙沾边的,工商界、文学界、政界都会对他礼让三分。
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
由于他在上海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干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
杜月笙也很善于做收买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他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
总之,功成名就的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丈,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附庸风雅,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简而言之,杜月笙的成功三部曲可归纳为:
1.进军金融业,跻身上流社会,成为经济巨头
2.涉足实业界,为上海的大企业家
3.深入报界,掌握舆论动向
挥金如土的“上海滩皇帝”杜月笙家底到底有多厚?
你还记得当年谁在上海做过督抚?但你肯定知道杜月笙!一句话,作为老上海滩的“皇帝”,除了善于协调黑白两道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之外,他还是位“财主”,而且是毫不吝啬的“财主”,记住这一点很重要,毫不吝啬让他更能财上升财。
这不是吹的,杜月笙是十分讲究排场的。这或许和他的身份有关,他从不惧财之外露,他要通过排场显示自身的地位。比如,在汽车还是奢华品的老上海,杜月笙就豪车成排,9辆汽车,光司机和助手18个,贴身保镖则不下10个。杜月笙本人的座驾是1930年雪佛兰,车牌7777。现在可能就是8了,但那个时候,7却是极好的,8却是最差的,因为自古就说七上八下,7才是好兆头。旧上海人一看到7777就知道杜月笙来了。
另据权威报导,杜公馆每年开支最少也要200万大洋,那可是是当时上海市民的2万倍!
你看杜月笙从不缺钱是吧?但是,杜月笙临终前说他的钱只有十万美金时,所有在场的人先是惊愕,随之相信。因为杜月笙散财的“本事”也属一流!
可以说,杜月笙真正地做到了“才聚人散,财散人聚”、“财上平如水”的境界。而用杜月笙的话说就是:“别人存钱,我存交情!”也就因为这种做人原则,让杜月笙积攒下了足以让他立足大上海的人情,无论黑道白道,没谁不卖他面子。
人说,钱要花到刀刃上。但刀刃在哪里呢?没谁知道,但有头有脸的人物是刀刃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杜月笙非常喜欢广结社会名流。据悉,凡是找他办事的社会名流,他都分文不取。
当然,好多后来有头有脸的人物,前期可能也穷困潦倒,所以杜月笙也不忘做好事,凡是能够救济的,他也绝对极力救济。
杜月笙临终前,你知道有多少人欠他钱?可谓非常多,但他却做了一件非常令人震惊的事!
1951年,杜月笙病危,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叫来大女儿杜美如,从香港滙丰银行拿回一包东西,里面全是向杜爷子借钱的借据,最少的也有5000美元。杜月笙怎么做的?不是要后人去要张,而是全部焚毁,而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
杜月笙表面说:“我杜月笙从来只干雪中送炭的事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其后,他却对儿女语重心长地说,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你的,永远记得欠我们杜家的;但也可能有不好的,你去找他要帐,反而可能换来牢狱之灾。这就是杜月笙,借出去的钱从来不会主动去要。因为他知道,那不是钱,而是人情世故!他临死前当着大夥的面把借条烧掉,一则给欠款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二则保护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