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观世音菩萨,汉语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名号意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又译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也被称为莲花手菩萨或持莲观音(Padmapani),在大中华地区佛教自唐代开始主要是以莲华部母白衣观音为所有观世音菩萨的本尊;在民间信仰中常被尊称观音佛祖、观音大士、观音娘娘、观音妈、白衣大士。在密教中,祂为莲华部尊,在净土宗则是西方净土的大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祂也是四大菩萨之一。
影响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回入娑婆,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祂过去的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观世音菩萨是民间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于家堂神画“观音漆”上,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
观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别,或言被其他宗教所吸收。在道教称为“慈航真人”、“南海碧落洞天帝主元君”、“觉明悟声圆通自在天尊”等;台湾民间信仰称“观音佛祖”(“佛祖”)、“观音妈”;中国民间信仰称“观音娘娘”;一贯道称“南海古佛”;灵山派奉为“五母”之一;在龙华教、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对象。
名号由来
在早期的佛经中,多译自梵语“Avalokitasvara”,为“窥音”、“现音声”,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
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则译自梵语“Avalokite vara”为“观自在菩萨”。“Avalokita”为“观”,“i 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于今日的《般若心经》。
传统上以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当时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但其实“观音菩萨”只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唐代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称。根据唐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
“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观世音菩萨在藏文是“观自在”之意,与玄奘法师等译师们译意相同。因为藏文“观自在”总共有五个藏语的音节,所以藏文书面、口语通常略称“Jairaisig(“观”、“眼视”)”三个音节,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两个音节。
大中华地区佛教与道教乃至民间信仰所称的白衣观音、白衣大士、观音妈则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为女性观音菩萨,她是观音母乃为莲华部母与莲华部主,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译名,在不空所翻译的《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译名为白衣观自在,以及《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译名为白衣观世音菩萨、白身观音,在善无畏所翻译的《苏悉地羯罗经》译名为观音母,还有善无畏讲述一行笔记的《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译名为白处尊、观音母以及称她为莲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经典,如施护所翻译的《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与《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则译名为白衣菩萨,菩萨就是大士这也是民间称她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起源
莲华女神
莲华手菩萨前身就是印度古老的莲华(读音:花)女神。神话学家约瑟夫·坎伯认为中国的观音女神正是回归她原型的女神本质。苏格兰宗教哲学家朱·坎贝尔在她的著作《空行母-性别、身份定位,以及藏传佛教》中主张观世音菩萨的前身就是莲华女神, 并且对于观世音菩萨的别名‘Ma?i-Padme’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具有女阴崇拜的意义。
波斯的女性水神Anāhita
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观世音》提到“ 观世音的来源,或以为基于波斯的女性水神Anāhita。”日本宗教学者赖富本宏先生亦如此主张观世音源于“波斯女性水神Anāhita”。
此外印顺法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提到“观世音──阿缚卢枳帝湿伐啰,在今日印度教中,也是有人知道的,而且还是女性。所以唐宋以来,观音像塑为女相,是有意义与根据的。”的确,在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吸收之后,观世音菩萨成为印度教的女神,如雪山神女、难近母,其实千手观音也是从‘Durga’的千手型态而来。所以印度人看到华人与日本人敬奉的千手观音都会当成是难近母。
佛经记载的本生因缘
久远古佛
唐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法轮。”
释迦牟尼佛曾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经》内说:“观世音菩萨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十方如来,皆此观自在教化故”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在过去中,释迦牟尼佛还是观音菩萨的弟子,当时观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及所发菩提心,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因祂以救苦救难为己任,故在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祂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楞严经》则认为过去曾经有佛,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其弟子,故也称“观世音”。
示现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称祂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中的大菩萨,如《无量寿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
据《悲华经》卷二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眴”,是无量劫前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因为其在宝藏佛前发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没有人可去请求保护,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那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则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宝藏佛即为祂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
释迦牟尼佛在宣讲《法华经.普门品》时广说观世音菩萨之功德,令无尽意菩萨以宝珠璎珞供奉座中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经释迦牟尼佛劝说之下后接受供养了,并将珠宝分作二份,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宝佛塔。另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广说地藏菩萨之功德,会中观世音菩萨亦发言称赞。足见释迦牟尼佛在娑婆演说佛法时,观世音菩萨则从旁协助教化。
将来示现成佛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于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祂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祂出家之后,即号“观世音”;在久远的将来,阿弥陀佛涅盘后,观世音菩萨将会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不空三藏所译《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说,观世音菩萨将以“平等光明普照如来”的名号成佛。
本愿誓言
有些人将〈大悲咒〉前面发愿的“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发愿文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其实这个发愿文是〈大悲咒〉的启请发愿,不是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应该是以《无量印法门经》、《悲华经》与《华严经》等记载的誓愿,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
* 《无量印法门经》记载:能仁作大师子吼,天人一切普得闻,我等今对世尊前,各发诚实最上愿:我等乃至未来际,愿我所行经多劫,随入生死轮回中,救度无数众生类;我等今者以此缘,尽未来际悉思念,普为利乐诸众生,于无边劫行无懈;我等从今日已去,永灭贪瞋痴等垢,十方现在佛世尊,证我所说诚无妄;我等今发菩提心,不乐声闻缘觉果,我等若有乐小心,决定当招妄语报;我所不乐二乘果,但以悲心为众生,纵经俱胝多劫中,愿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应佛刹广庄严,愿我当来得佛时,刹土倍多俱胝数;又愿当来佛刹中,无有声闻缘觉众,纯一菩萨所庄严,广集无量诸智聚;愿我得是庄严已,当令众生得离垢,从诸佛法所出生,普使当持佛法藏;若我今时诸所说,真实无妄无别异,愿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动;当发如是愿言时,大地实时皆震动,不鼓音乐自然鸣,出微妙音遍十方;天雨众华众妙香,殊丽严好极可爱,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缤纷而散布。(这是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在“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处,一起首发菩提心的誓愿。)
* 《悲华经》记载:从前过恒河沙等阿僧只劫之际,观自在菩萨的本地是无诤念转轮圣王的太子,在当时的宝藏佛前面回向、发愿说:“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回向、发愿说:在安乐世界的无量寿佛进入无余涅盘、正法时期过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观自在菩萨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愿〉:
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形象与传说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种类最多,大概与观世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作为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着差别。
观世音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很大关系,是百姓信仰的产物。
汉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法华经普门品》当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因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说法。祂可以化身为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执金刚神等等。
其余各种典籍中观音菩萨各有化身,甚至有三十三观音之说,是大乘佛教对观音应化的三十三种形象的称呼。
在中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并于七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然而显教多数宗派认为女子不能成佛,唯有转为男身才能成佛,所以菩萨尊不论此尊信仰来源皆成为男性尊, 但是自印度密教兴起,密教与显教主张的女身转男身成佛不同,密教主张女性也能以女身成佛,依《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主张父母所生肉身,能够即身成佛,而为女性身如来,这就是密教承认女身如来之缘由。而不像歧视女性的显教。 所以才开始有女性尊,如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就有许多女性佛菩萨。
在佛教以外,观世音菩萨在道教和民间的香火也十分兴盛。道教称之为“观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民间则认为祂善于救助妇女儿童,协助孕妇顺利生产,因此又常尊称祂为“送子观音”;在一贯道中称为“南海古佛”。可见其在民间信仰的鼎盛。
白衣观音
自唐密观音母白衣观音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开始就有女尊形象,之后又有宋密的白衣观音信仰,自唐宋两代开始就以观音母白衣观音为所有观音的本尊,然而白衣观音虽然依照经典为女性身,但是中国由于儒家文化缘故,很讨厌将‘女性之性特征’的表现带入尊像中,因此不凸显女性身体的胸乳而为童乳,甚至在一些中国白衣观音绘画中,还会将白衣观音加上两撇胡子变性为男性,这在印度本土是没有,日本种志院大学教授赖富善宏就认为这是中国与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女尊造像与凸显女性特征的印密密教万神殿不同的原因。相较于此,藏密则是忠实的将女尊形象表现出来,方便观想入三摩地(女尊即三摩地),如《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像作十六岁童女相,乳瓶广八指、周三倍,胎偶之胸乳凸高分四指,坚实不倾(胸乳高耸),乳尖珠高阔各一指。双瓶中间横二指”。所以藏密的白衣观音(白衣佛母)造像如度母充满女体美。
在中国民间,观世音菩萨的慈母形象非常显着,常被尊称为“观音妈”、“观音娘娘”,又因为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现为菩萨穿着白衣,济世救人,故常尊称为“观音佛祖”,简称“佛祖”。闽南及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认为,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心着称,面燃大士(大士爷)是观世音菩萨的属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爷头顶观世音菩萨像,在中元节时,负责救渡、布施流浪在阳间的亡魂。
善才龙女观音
中国民间信仰的观世音菩萨像,常有善才、龙女胁侍在菩萨左右两旁。善才是佛弟子,经过五十三参之后,悟道得证果位。龙女则是娑竭罗龙王之女,因缘俱足,已于法华会上成佛,多示现为童女身,与善才一同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送子观音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祈求观音大士,“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诚皆有感应。故许多不孕妇女,皆向观音菩萨求祷,希望能有子嗣。而庙宇也以观音菩萨怀抱幼童作为造像,是为送子观音。
鱼篮观音
民间故事,宋朝蔡襄贬为泉州太守。当时泉州洛阳江,时常有人渡江溺毙,蔡襄不忍,于是发愿兴建万安桥(洛阳桥),观音菩萨化身为一位手提鱼篮的美丽少女,向公众筹募建桥经费,该化身被称为“鱼篮观音”。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亦曾出现,为协助孙悟空等人收服由原莲花池中的金鱼幻化成的精怪。
台湾有以此主祀的利洋宫、日本东京都港区三田则有鱼篮寺。
引路观音
一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负责接引死者,该菩萨手持招魂幡,有时甚至会纸扎此菩萨像,念诵《普门品》之后焚化,祈求接引亡者到西方净土。香花僧大多相信,在地府中有一个观音亭,即是“引魂王观音”所居。
马郎妇观音
民间故事,唐宪宗时陕右男子性喜骑射,嗜杀无度。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现一名绝世美女,公开演讲,要求众人信仰佛教,戒除杀生。并且发下豪语,愿嫁给三日之内熟背《妙法莲华经》的男子。众人闻说,皆返家背经,惟法华一书,卷帙浩繁,人皆苦之。有一马姓少年博闻强记,三日不寐,遂能背诵此经,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时,美女已经病死。马郎甚哀而殓之。启棺时,美女遗体不见,只留下一张观音菩萨之画像。人称美女为观音菩萨化身,是谓“马郎妇观音”。《佛祖统纪》亦有记载。
另说尸骨已然不见,唯锁子骨尚存。泉州粲禅师作诗曰:“丰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提到了观世音菩萨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根据《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后改称《香山宝卷》,作者为宋代的普明禅师),认为祂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至出嫁年龄,出家为尼。妙庄王因此将其赶出王宫。后来妙庄王身患顽疾,危在旦夕,求救于一老僧,老僧诊断后认为只有以亲生女儿的手眼配药才能医治。妙庄王只得求救于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然二女坚决不允。无奈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长,道法高深,兴许能够救愈。妙庄王来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长,却大吃一惊,原来仙长为自己三女儿,但此时已修成至道。女儿知道父亲来意后,二话不说,当即割断手臂挖掉双眼奉给妙庄王。妙庄王心里十分难过,遂祈求于神明,使女儿再生手眼,结果神灵有眼,女儿果然长出了一千只眼和一千双手。妙庄王十分感动,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庙,专门祀奉妙善,并称之为“观音”。
面燃大士
农历七月中元普渡时,民间都先祭拜“面燃大士”,道教称“面燃大士羽林监斋普渡真君”,俗称“大士爷”或“普渡公”。“面燃大士”是诸鬼之王,统领七月时在人间接受香火的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盂兰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化身民间信仰女性神祇
民间信仰中的女性神祇,有的出身由来之传说常和观世音菩萨有关,如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眼泪或血所化,或赐仙丹灵珠入其母胎而诞生。民间信仰中之妈祖、临水夫人、菁埔夫人等,皆有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传说故事,可视为佛道融合而产生之现象。
在台湾,观世音菩萨的形像普遍运用在神龛、佛龛之背景,俗称“观音联”、“观音彩”、“佛祖彩”等,有观世音菩萨位于最上,胁侍善财龙女,其下有道教神明天上圣母、关圣帝君、福德正神、灶神等,亦有独尊观世音菩萨者。其形像普遍为头顶梳髻,身着白衣,长发,顶戴阿弥陀佛像,头披白纱,胸配璎珞,一手持杨柳枝,一手持净瓶,或是手持念珠、经书、法轮、莲花、如意、明珠、玉钵等,或者双手合十,或者指打手印,趺坐莲座之上。
骑龙观音
《骑龙观音像》摄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灾之后流传于台湾民间,供佛教、道教、儒教、斋教、一贯道、台湾民间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观世音菩萨摄影显像。
而由2003年台湾法院判决《台上字第四二四二号判决书》内容显示,该图像来源系不明人士以黑白摄影技术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籍画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骑龙观音像图》油画之摄影作品。据称,原收藏该作品的日本东京护国寺现仍保存这张油画的原寸照片,而作品原件已由护国寺于1979年转交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
六观音
天台宗智者大师认为,六观音指的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在东密,六观音指的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此六观音与天台六观音相应。
摩利支观音
摩利支观音,即摩利支天菩萨,梵文Marici,为“光线”之意,古称“阳焰”,系日光的神格化。相传源于古印度民间所崇拜的猪面人身光明女神华拉希(Varahi),后被佛教所吸收而成为黎明女神,并列于天部。能加持信众,护佑平安。外现天女像,然并非天人,实际本地是大菩萨,《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记载衪是从观自在菩萨部所作的变化相。密藏道开则认为摩利支观音是准提观音的化身以摩利支天菩萨为本尊的修法,称为“摩利支天法”,此法具有能够隐身遁形与除难消灾的神通能力,密教中就是以摩利支天法为隐形法。由于摩利支天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隐身法力,因此极受日本武士的信仰,并奉为守护神。
不空了鞴垡�
不空了鞴垡簦?床豢樟索菩萨,乃能显现十方无量佛土圣众,接引无量有情修得佛法的大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佛教认为与观音菩萨所有的化身,本质皆是相同。
消众毒观音
消众毒观音,即常瞿利菩萨,乃观世音菩萨、多罗菩萨的化现之一,是以消伏毒害为特色的菩萨。
叶衣观音
叶衣观音是佛教观世音菩萨、多罗菩萨(度母)的化现之一。常示现于山间,以树叶为衣裙,故称叶衣菩萨,是能除疫疾、饥馑、贼寇、刀兵、水旱等。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称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观音的法相为主,达赖喇嘛被认为是其化身。马头明王是其忿怒相。
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菩萨见众生难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则化为白度母。绿度母与白度母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又根据阿底峡尊者发现的书《柱间史》,当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雪域的众生都交给观世音菩萨教化;观世音菩萨有一名猕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时,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罗刹女子以自杀逼婚,结果在观世音菩萨的祝福下成婚(同时赐给了他五谷种子),是为藏族人的祖先。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亦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说他一出生则有三十二种相好,头上更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则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为绿度母的化身。
青颈观音
相传观音菩萨为了避免世人中毒,将恶魔喷出之毒液吞食,故其颈部发青,而恶魔也因此改邪归正。此故事取材自湿婆吞服毒汁,拯救世间的印度神话。此菩萨也与常据利观音、千手千眼观音、正观音也有极大关系,或说是同体异名。
一髻罗刹王观音
专门护持行者出世间之成就。或说是观世音菩萨或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梵名艾嘎乍纪(Ekadzati),即一发髻之意。藏文:?。汉译为一发髻母、独发髻母。
持名称观音
相传此观音菩萨,化身为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出家前之后妃耶输陀罗,凡有来求者,则必施与之,故名称普闻,以持此名称普闻之德故立此称,又意译为“持誉”、“名闻”、“华色”。
多罗观音
藏传佛教相信多罗观音(度母、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如认为“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右眼之泪滴所化,“白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左眼之泪滴所化,而统称“多罗观音”。
观音法门
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末法众生具有大因缘,一般正信佛教徒修持与观世音菩萨为核心的法门,方式或功课有如下:
持名:称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圣号。
持咒:持诵“六字大明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观音咒”、“大悲咒”、“观世音菩萨灭业障真言”等真言(陀罗尼)。
诵经:持诵《心经》、《普门品》、《法华经》等经典。
种子字
梵文的“?”,是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读音“hrīh”(“赫利”)。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的陀罗尼无数,比较著名的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陀罗尼、十一面观音咒、如意轮观音陀罗尼等等。
观世音菩萨应化组合
* 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 娑婆三圣:主尊释迦牟尼佛,胁侍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
道场
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佛经所指“补陀落迦山”,乃指印度补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国普陀山与西藏布达拉宫等处,皆是沿用“补陀落迦山”这个名称。
印度的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里是佛典里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师之《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吒国中,亦有记述称,秣罗矩吒南方海滨,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中国浙江的普陀山
在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伽山,合称为普陀洛伽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伽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
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是座位于玛布日山(红山)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西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达赖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日本
日本观音信仰中心为东京都台东区的圣观音宗浅草寺、三重県津市津观音、爱知县名古屋市的大须观音,合称三大观音。
台湾
台湾普陀山普济禅寺:位于台湾苗栗县大湖乡,主供奉毘卢观音佛祖的修行度众之观音道场。
艋舺龙山寺:位于台湾台北市万华区,主祀观世音菩萨的著名古刹,为国定古迹。每逢观世音菩萨三大节日、重要民俗节庆、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淡水龙山寺:为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庙宇,主祀观世音菩萨。目前为直辖市定古迹。
板桥接云寺:位于台湾新北市板桥区,板桥林家所建,是板桥人的信仰中心。
芦洲涌莲寺:位于台湾新北市芦洲区,是三重、芦洲一带的信仰中心。
五股凌云寺:位于台湾新北市五股区的佛寺,为日治时期台湾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纪念日
观世音菩萨每年有三大纪念日,为诞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认为来自菩萨因地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纪念日,汉传佛教信徒便会云集寺院中上香、参拜、许愿,热闹有如节日。有些地区会将三大纪念日笼统地称为“观音菩萨的三次生日”。分别为:
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纪念日。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得道纪念日。
农历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地藏王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