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报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今杭州)人。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着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着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说家段玉裁之子,着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与表妹段美贞结婚。1813年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1815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有一子名龚橙。
报自珍1792年8月22日 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今有纪念馆于此),是龚家的长房长孙。6岁随父母租居北京绳匠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和城外上斜街等处。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报自珍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着议》等文,对封建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童,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在世代书香和宫宦的家庭。由于家学渊源,加上聪明好学,他二十岁时已是一名诗人和学者了。1829年,他中了进士,可是此后一直只做小辟,根不得志。
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在急剧没落之中,他任京官多年,深知清朝政治的腐败。有些人却极力粉饰太平,讴歌清王朝“国家承平”、“天下恬然”。龚自珍对此很不满意,指出清朝只维持着表面上的繁荣,其实有如“日之将夕”,已是“衰世”了。他特别不满意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焦急地预感到,再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继续吮吸农民的血汗,总有一天“山中之民”将要揭竿而起。
他在《平均篇》和《宗农》两篇文章里提出,必须在财产分配上,求得大致的“平均”,做到富的不太富,穷的不太穷,必须反对王室、大官僚利用政权力量兼并土地的行为。
他看到十七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对中国西北领土的觊{俞见},担心西北边疆的安全,写了篇《西北置行省议》,建议移民西北,巩固边防。他还敏锐地预见到,英国名义上和中国做生意,实际上是想侵略和掠夺,要中国人民张大眼睛,提高警惕。他的预见,不久以后果然成了事实。1838年底,清朝政府由于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烟毒泛滥,而不得不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去查禁鸦片。龚自珍原是林则徐志同道合的老友,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振奋,写了篇《送钦差大臣林公序》,积极为林则徐禁烟献计献策,要他用重法严禁,要他带重兵随往,提防狡诈的英国侵略者。
1839年,四十八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一路上,他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写出了七言绝句三百十五首。这年是已亥年,后来这些诗编集成为《已亥杂诗》。诗里记录了他九千里行程中的见闻、回忆和感想,深刻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行将灭亡的清朝的社会风貌。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指出:中国需要蓬勃的生气,这种生气只能从疾风迅雷般的变革中得来,而眼前这种无声无息、令人窒息的气氛,是十分可悲的,希望清朝统治者重振精神,不要拘限于资格,要让大批能挽救时世的英才涌现出来!
作为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主张变法革新,认为这是历史的常规,是中国转弱为强的必由之路。他的“九州生气侍风雷”的战斗呼唤,有如黑夜里一声惊雷,震撼了许多人,也照亮了许多人的眼睛,对后来许多主张革新进步的思想家,都有很大影响。作为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他的诗词瑰丽奇肆、风格清新,并充满爱国的激情。
龚自珍南归后,在丹阳和杭州的书院里讲学。1841年9月26日,他溘然长逝于丹阳的云阳书院.